作為大運河的發源地和運河申遺的牽頭城市,與大運河同齡的江蘇揚州被稱為“中國運河第一城”,該市共有9個遺產點和6段河道列入首批申遺點段,成為大運河全線列入遺產最多的遺產區。為了在“后申遺時代”繼續加大保護世界遺產力度,揚州率先在全國建設了運河監測預警平臺,對所有遺產點進行全方位監控。此外,揚州還將申遺工作列入政府職能部門年度考核,以制度建設為大運河的申遺與保護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技術支撐:以統一平臺實現遺產點全方位監測
走進大運河揚州段監測預警中心,最顯眼的便是大屏幕上的預警監測系統,這套去年建立的監測預警指標體系,覆蓋了全部31個遺產區。運河的水質、水文、船舶通過量、游覽點的游客量、游客行為都能清晰地反映在監測人員面前。
揚州運河申遺辦副主任姜師立介紹,2011年10月,揚州率先建設了大運河揚州段監測預警平臺,給大運河守護裝上“電子眼”。這套系統對大運河河道及沿河遺址、建筑、墓葬、水工遺存等32個遺產點設置了5大項176個小項指標,整合水利、住建、航運、氣象、環保和水文等30多個單位,運用空間信息技術,采取人工巡查、儀器監測和在線視頻等手段進行監測預警,確保對遺產點實現全天候全方位監測,其中關于水質的監測每5分鐘就會上傳一次數據,“有任何異常情況都會在第一時間發現,并分配至相關部門及時處理。”
2013年,揚州在監測預警平臺的基礎上,又開發了大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通用平臺,以實現大運河遺產全線的監測預警。目前這套監測系統已經推廣到全國27座城市、31個遺產地,并且在北京建成了一個綜合性總平臺,成為覆蓋全線的監測網絡。
“大運河文化遺產監測的管理層級復雜,相關部門人員只要有相應權限,在電腦和手機上都可實時監控大運河遺產安全狀況。”姜師立介紹,該監測系統具備檔案資料、監測管理、預警處置、評估決策、公眾參與、系統管理等六大功能。“在這套監測系統的幫助下,申遺辦和城市建設部門就能更好地對運河沿線的發展建設情況進行管理,做到決策有據。”
制度保證:將申遺工作列入政府職能部門考核
“大運河成功申遺,離不開一系列嚴格的考核機制做后盾。”姜師立認為,除了先進的監測預警平臺,揚州在運河申遺工作上建立的考核機制和協調機制也是運河申遺成功的關鍵。他解釋道,揚州在全國首創了將申遺工作列入政府職能部門年度考核的機制,并且申遺辦對于政府工作具有一票否決權。如果職能部門的申遺工作沒有達到一定的分數,就不能參與所有的評先評優,申遺工作與黨風廉政責任制放在平等的考核位置。
2011年時任揚州市市長、現任揚州市委書記謝正義提出“兩個服從”的原則,即城市建設服從古城改造復興,古城改造復興服從申遺工作。所有涉及到運河遺產的建設項目在規劃委員會討論前必須書面征求申遺辦的意見。
“正是這一要求將一批有可能影響到運河遺產價值的項目扼殺在萌芽中。”姜師立回憶,黃金壩閘站改造工程最初的方案是以春秋時期的建筑風格為主,但是在征求運河申遺辦后改成了明清風格。“我們經過專家論證,揚州的建筑保留的風格是明清時期的,相關規劃方案也應以此為標準,原來的建設方案因此隨之調整。”
長期以來,大運河保護和整治工作存在條塊分割、多頭并管的局面,牽涉部門繁多,缺乏整體保護規劃和統一管理協調機制,為大運河保護帶來了困擾。為此,揚州創造性地提出了政府協調機制,多部門相關協調、合作,共同完成大運河的保護工作。
姜師立舉例,2013年10月,揚州啟動瓜州運河的治理工程,牽頭的揚州市水利局就事先向申遺辦征求了意見,并按照申遺辦的建議,降低了河道旁直立式擋墻的高度,同時采用了河岸綠化提升和河道清淤并行的新方式。另一方面,由申遺辦負責協助編制《瓜州運河保護方案》,將水利部門不能做到的保護工程進一步完善。“文物部門在其他城市是一個弱勢部門,但是我們揚州能協調得這么好,其他許多城市都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