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公司稱成本過高 專家建議探索押金制
“雙11”過后,網購市民家中攢了不少快遞包裝箱,有人留下備用,有人當廢品賣,更多人則是直接扔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的程會強研究員指出,除了讓市民養成二次利用習慣外,快遞企業也應建立相應的回收機制。
消費者:快遞紙箱成“雞肋”
“雙11”過后這幾天,市民都在忙著收快遞,快遞紙箱一個摞一個在家中堆積起來。市民吳女士表示,目前她收到20多個快遞紙箱,“其實東西沒多少,但商家在郵寄易碎品時都會套兩個箱子,以防運輸期間損壞。箱子扔掉有點可惜,我準備留著裝雜物,現在我家客廳都快成倉庫了。”
記者詢問多名市民,他們大多和吳女士做法一致,僅有個別人表示會將紙箱留下再次用于郵寄。
快遞:回收儲藏均難題
記者致電順豐、韻達、宅急送及申通等多家快遞公司,均被告知沒有回收服務。
快遞員王先生稱,該站點曾經實施過回收服務,但效果不好,“紙箱和包裝袋在運輸和拆解時很容易損壞,回收率不高,比如紙箱上的快遞單貼了又撕,很難覆蓋,人工整理成本過高”。此外,由于快遞點的倉庫空間有限,室外儲藏紙箱又容易損壞,無法保證重復使用的完整性和保護商品的性能。
專家:環保材料是趨勢
程會強認為,快遞行業還沒有形成回收紙箱的“逆向物流”模式,僅靠一家企業的力量不夠,還需要社會化的配合。“如果逆向物流到了企業的倉儲后,馬上就有下家專業化的處理企業來有償回收,那么這個產業就活起來了。”關于對包裝物回收的方式,程會強介紹說,目前正在探討押金制,“比如在德國,包裝物都是帶押金的,但在國內,只有鮮奶和汽水玻璃瓶可以回收。”無論是押金制,還是返還積分、贈送折扣等方式,企業回收都值得推廣,最終應該擴大范圍,使回收的行為更加常態化。此外,他表示,目前已有企業開始使用環保材料生產包裝盒和包裝袋,這樣也是一種資源循環利用,值得提倡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