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40多年來,他始終牢記一名企業家的責任與擔當,帶領職工勵精圖治、拼搏進取,讓一個僅有56萬資產的小紙廠變為總資產320億元的全國500強企業、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基地。他,就是華泰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李建華。
以身作則,踐行經濟責任
1976年5月,李建華作為第一批職工,進入大王公社造紙廠工作,他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建廠初期一窮二白,但李建華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勁,沒白沒黑地干,帶領25名職工到兄弟造紙廠學習,3個月不回家。在建設中,他身體力行,帶領職工義務勞動,平整廠區內的洼地、墳塋。造紙機投產后,運送麥草的傳送機壞了,帶領職工背麥草。大年三十鍋爐壞了,為了不影響正常生產,親臨現場指揮,車間主任帶頭披著濕麻袋到高溫爐膛中搶修。哪里有困難,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這樣一拼就是7年,每月工資只有23元。帶頭實干鍛煉了李建華的意志,他從一名什么都不懂的青年,成長為一名熟練的造紙技術人員、一名合格的企業經營管理者。
李建華在一線與職工進行交流
1983年擔任廠長,李建華深感擔子和責任重大,企業要發展,要讓職工過上好日子,要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這是他的一個目標。
在改革開放初期,他堅定走低成本擴張、兼并收購的路子。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李建華審時度勢,先后收購了墾利造紙廠、利津造紙廠、廣饒鎮造紙廠的設備;收購江蘇無錫造紙廠的先進設備,發展壯大,并且增上衛生紙生產線,實現了出口創匯。
李建華擔任廠長后,家屬在青州醫院做手術,李建華沒有留下陪伴,而是托付親戚照顧,沒有動用廠里的小車,借用別人的摩托車下班后到醫院看望。1984年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回廠后,得了面部神經麻痹癥,他沒有住下一天,堅持戴口罩,用紙、筆指揮拆遷利津造紙設備。
李建華30年如一日每天早上6點前到工廠深入生產一線
30多年如一日,早上6點前到廠,深入生產一線,查看生產情況。每天工作十四五個小時,有時生病了就在辦公室沙發上打吊瓶,每年的年三十都是與職工一起包水餃、吃年夜飯,這樣的工作作風堅持了30多年。直到近十年來才改變到早上7點到廠上班。
在李建華的帶領下,2000年之后,順應國家加入WTO的新形勢,抓住機遇,華泰上市。果斷決策增上世界一流的造紙生產線與國際接軌。僅用6年時間,華泰新聞紙從無到有、到強大,成為世界單廠最大的新聞紙企業,改變了中國高檔彩色新聞紙依賴進口的歷史。決策大發展,先后在廣東江門、安徽安慶、河北趙縣建立了造紙基地,實現了珠江、長江、黃河三角洲全國布局,華泰進入世界造紙50強。
“十二五”以來,新興電子媒體對新聞紙沖擊巨大,李建華及時把握國家大政策,確立了節能、低碳、環保的轉型戰略。對部分新聞紙機進行了升級改造,達到了原料和產品的成功轉型,實現了高質量發展。
華泰40多年來健康、穩定、高質量的發展,不僅提高了1.5萬名職工的生活水平,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華泰也是廣饒縣經濟的穩定基石。
實現人生價值,踐行社會責任
“產量是錢,環保是命,不能要錢不要命”,這是李建華在企業發展中提出的要求,也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最好寫照。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國家推行麥草漿堿回收,解決造紙黑液污染問題,華泰作為全國第一批試點單位,攻堅克難,完全達到設計標準,成為示范企業,向全國推廣,先后培訓了20多家企業。
1998年,在全國率先引進瑞典普拉克公司中段水處理設備,使造紙外排COD達到國家最低標準。
在環保方面,“舍得利益,花得本錢,壯士斷腕治污染”,華泰先后投資58億元,治理廢水、廢渣、廢氣污染,將水的治理達到了國內同行業最好水平,現在又著手實施水的循環利用。
“產業報國,造福社會”,是李建華帶領華泰確定的企業使命,擁有產業報國、造福社會的使命,才能擁有百年基業的指路明燈。華泰積極落實“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每年對企業周邊6個村莊發放3000多萬元的糧食補助金;對口幫扶的村莊,給予修建道路、招工進華泰、技術指導發展經濟;向貴州畢節捐款修建母親水窖。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向政府、學校、街道捐贈現金和防疫物品價值1600多萬元;向廣饒縣教育系統一次性捐獻300萬元。自2020年以來,華泰向社會各界捐贈的現金就達2000萬元。
“十四五”期間,李建華提出,華泰認真落實“走在前,開新局”,完成“雙百億”高質量發展新項目。同時,將華泰多年來培育的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傳承給年輕一代,讓華泰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