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手寫書法門牌、舊式屋村鐵閘和塑膠指示牌,多幢時空仿佛停留在80年代的建筑物,是承載無數式微本土工業的房屋署工廠大廈。本港首家的士電子咪表工廠屹立宏昌工廠近40年,由人手制表到今天行業萎縮下仍守得住,「維持不難,賺大錢就難」,可惜自力更生的如意算盤隨時因重建工廈被打破;面臨被時代淘汰的印刷廠亦在業安工廠掙扎求存,印制冷門音樂書的小小出版社熬過沙市、頂得住疫情,卻難敵拆遷,一直仍在堅持的香港工業面臨結業,「如果香港沒了工業,只能靠大陸」。
印刷業在香港曾經盛極一時,但隨著工廠北移加上時代轉變,行業逐漸式微,但九龍灣業安工廠大廈仍有不少小型印刷廠苦苦經營,包括林先生創立逾30年的出版社,一紙一頁仍屬香港制造。林形容印刷業昔日是香港四大行業之一,現在卻在艱苦經營,由早年印刷廠逐漸北移,到時代巨輪的考驗,「環境轉變,現在有手機,大家不看書,不再需要印刷,連酒樓印點心紙都可以自己排版,不用印刷廠印」。
林的印刷廠更有印制較冷門的音樂書籍和琴譜,屬式微行業中的小眾,選擇此行業只因他昔日任教琴老師,對琴譜情有獨鐘,除在本地印制琴書,亦在世界各地搜羅特別版樂譜。他直言其公司屬小本經營,琴書能否大賣亦要講緣分,「曾經有校際音樂節用某本琴書,全城都找那本書,平時無人買,一賣就幾十本。」
林稱其出版的書籍貨量不多,故選擇在港印制,印刷廠同在業安,同樣面臨逼遷。他形容去年疫情已令行業進一步受打擊,「生意歷來最差,差過沙市」,不少同行在業安苦苦經營,「好在有保就業,還有得做就熬著先,但拆卸就一定無得做,相信大部份印刷業都做不住」。他估計受影響約2,000廠戶,隨時一半結業,「根本無必要將僅余的工廈都拆卸,如果香港沒了工業,只能靠大陸,內地的東西一旦貴了就好困難」。
在滿布五金機械廠的宏昌工廠大廈亦有一間不一樣的工場,自宏昌落成以來屹立至今,門口迎接客人的是電子咪表及不同年代的士燈箱,原來小小辦公室是本港首間引入的士電子咪表的工廠。
不愿上鏡的老板娘劉小姐與丈夫在82年創立公司,從事核數的丈夫從新聞得悉的士機械咪表難以調整加價幅度,偶然知道臺灣生產電子咪表,「就買了100套返來試,結果市場受落、運輸署也批準了」,誤打誤撞入行,丈夫更自學修咪表,又自行改良咪表,至今已推出至第10代。
該廠全盛時期有10多名工人制表,其后有公司加入競爭,全港一度有3間公司專制的士咪表。經營環境轉差,越來越少人領新的士牌,換車量亦不多,故他們兼做燈箱及小巴顯示屏等,93年時因人工成本太貴,生產線遷至內地,但修理咪表及的士旗等工場仍設在本港。
84年遷入宏昌至今,劉小姐形容工廠與昔日廉租屋村有點相似,「連廁所都好似公廁」,但廠戶間的關系亦如同舊屋村的街坊街里,「同鄰居見面會聊下,講下家事」。她坦言亦不舍這份街坊情,「怎樣都會不舍得,在一個地方近40年。」
疫情下生意至少下跌三分之一,她稱仍總算「搵到食,維持不難,但賺大錢就難,發達就不會在這啦」。該公司聘請了8名修表師傅,「人手又無得減,但搬出去要給5、6倍租,真的好難做,一旦結業,那樣會影響多少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