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一個企業能否長久生存,持續發展,還得看企業是否能賺錢,那企業的賺錢能力是能計算出來的么?
(一)如何計算企業的真實賺錢能力?
全世界的會計界一直將“凈利潤”視為一個寶。但我認為,凈利潤只是一個“偽”指標。因為凈利潤是可控的,可以進行盈余管理,也可以進行利潤操縱。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可以說要多少利潤就有多少利潤。比如100個會計師獨立編制同一家企業的利潤表,可能會得到101個結果,多出來的一個就是審計師調整出來的。這也是目前上市公司利潤操縱泛濫的根本原因。
如何解決利潤操縱這個問題,如何計算企業的真實賺錢能力?很簡單,放棄以“凈利潤”為基礎的、落后的“利潤至上”監管理念,改為“凈現金溢余”為基礎的指標體系。
凈現金溢余=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財務費用-(應付利息年末余額-應付利息年初余額)]。凈現金溢余為正數就說明企業賺到錢了,為負數,就表明虧了錢。建議大家將凈現金溢余指標作為分析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它可以真實地反映上市公司賺到手的真金白銀,而不是經過人為粉飾后的賬目虛擬財富。
(二)、投資決策依賴于非財務信息
投資決策越來越依賴于非財務信息,財務信息在投資決策中的作用趨于下降,原因是財務信息也在脫實向虛。比如公允價值會計就是經濟脫實向虛的幫兇,用公允價值核算只會增加企業財務風險。
以前會計是算賬的,有了公允價值會計后就成算命的了。
出場自帶BGM的李老師:這么說太點片面了吧圖片。公允價值計量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
馬靖昊:公允價值沒有任何可取之處,至于資產持有階段增加的那些紙面財富,完全可以用"附注"的形式進行說明,有必要去更改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嗎?再說,這樣更改也違背了會計上"不能提前確認收益"的原則啊。
不賣自萌VV醬:你家房子按不按公允價值計量?那你按歷史成本賣給我吧。
馬靖昊:問得好!以歷史成本計量并不妨礙以公允價值賣出。但在沒賣前,也就是資產的持有階段,如果增值了,你可以備注說明。歷史成本不是不承認它增值了,而是不要讓它在持有階段,就急不可耐地提前更改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
歷史成本實際上就是已經實現了的公允價值,而以公允價值計量就是試圖將在交易完成前就確認資產價值的變動以及由于資產價值的變動而帶來的損益。
江江好510:馬老師你錯了,有可取之處,這樣稅務局可以按公允價值的計稅依據收稅了。
馬靖昊:公允價值沒有任何可取之處。目前按照規定,公允價值增值這一塊,稅務局不收稅的。可以盡情地增啊!
允許公允價值計量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企業盈余管理大開方便之門,為什么這么講?因為在歷史成本下,企業如果企圖操縱數字,只能涂改、虛開、隱瞞真實的原始憑證,這些均屬于違規行為,而公允價值是一種估計,估算錯了,只能說是偏差,而不能定為舞弊。因此,在法律上很難追究企業公允價值使用不當的責任。
最后再次強調一下,我在這里要否定的是在資產持有階段就用公允價值進行計量,去提前確認損益的做法。這在會計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自扇嘴巴”的行為,因為我們在會計核算上要遵循的最基礎原則就是“不能提早確認收益”。
(三)、數據會計彈性
如果對某一項交易或事項,需要會計人員進行估計和判斷,則其數據存在會計彈性。可供選擇的方法越多,會計彈性越大。可以說,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中所有項目,除了現金外,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彈性。當然,康美藥業此類企業除外,它的現金多計了299.44億元,這種會計數據彈性之巨大,吃相之難看,駭人聽聞。
可以說,每一次會計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要求會計人員做出更多的估計和判斷,簡直要把會計人員當作“神人”了。不過,對于上市公司而言,增加了會計彈性,就增加了操縱利潤(也可謂之為盈余管理)的空間。
漁夫老陳:說的太隱晦,不就是每次會計改革就是再學幾種做*賬技巧嗎?圖片
馬靖昊:其實不隱晦,那就再補充一個例子,比如說,上市的鋼鐵企業為了增加利潤,幾乎都使用過調整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或殘值率這一“簡單粗暴”的方式。
胖紙的朋友:可惜,會計人員的地位在下降,要求的技能水平卻在升高,不理解的老板會覺得你們一會兒這樣,一會兒那樣,這么隨便?我表示哭笑不得。
Rich桂林:怎么多年了,為何無人去講?
馬靖昊:我一直在講啊,另外,我的好朋友廈門大學著名會計教授汪一凡一直在說:現代財務會計以"凈利潤"作為核心指標,會計準則和會計造假"警匪一家",蒙騙性和危害性極大,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已經導致2008年金融危機大爆發。主流指標一旦是假的,無論我們主觀上是否想造假,現代財務會計已經整體淪落為造假行當,并且因既得利益集團存在,不可修復,只能任其自生自滅了。
利紅企業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助力遠程高效處理工作事務,團隊高效配合下單,生產,發貨,采購,財務等事宜
利紅企業數字化智慧管理系統,助力遠程高效處理工作事務,團隊高效配合下單,生產,發貨,采購,財務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