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模式的本質,不過是縮短投入回報的期限罷了。
也許,投入規模未必縮減,但是回報期必須縮短;如果回報不能提速,投入就要減少。
戰略決策,可攻,也可守。但是,銷售管理,卻只有進攻,沒有防守。從未見過一支銷售團隊的存在,只是為了維持現狀。哪怕是防守,也必然是以攻為守。
銷售團隊如逆水行舟,停止進攻的瞬間,就注定要被裁撤。否則,減員如何增效?
可是,如果資源不足,如果人員不足,如何組織有效進攻呢?如果公司開始考核利潤,考核人均產出,該如何進攻?
銷售團隊有三個進攻方向:一,深挖客戶習慣;二,呵護客戶行為;三,植入客戶決策。會有用嗎?
第一、深挖客戶習慣
如果有一部分客戶,已經習慣了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這就是值得深入挖掘的領域。
平時,客戶是怎么使用我們產品的?
不要以為客戶一定是按照宣傳的那樣使用我們的產品。他們為什么使用?如何使用?答案多種多樣,甚至出乎我們的意料。
這部分客戶,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認知和習慣,很難聽進不同的建議。正因為如此,才值得深挖。
對于這些老客戶,與其恭維,不如推進關系;與其說教,不如深入洞察。仔細洞察這些老客戶的使用習慣,對他們的習慣感興趣,一定會有很多發現,其中不乏提升業績的機會。
這些產品使用習慣,是客戶的個人行為,還是集體行為?客戶使用習慣的形成,是相關利益之所致,還是相關學術之所致,還是管理制度之所致?
把客戶的習慣,從個人推進到組織,從利益推進到學術,從習慣推進到制度,到流程,甚至到考核,那就是使用習慣的迭代。
客戶的習慣再牢固,也是會改變的。與其被對手改變,不如讓我們自己來改變。
使用習慣的迭代,是以攻為守。
第二、呵護客戶行為
如果客戶剛開始使用我們的產品或者服務,可能會產生各種奇怪的,甚至匪夷所思的體驗,從而產生疑慮,影響進一步使用。
這就要求團隊,盡可能及時跟進,耐心解決一切相關問題,絕不推諉,不嫌麻煩。這個時候的每一份努力,都是值得的,決定一長串的生意。
反過來,這個階段留下的任何一個疑慮,都可能意味著一大筆的損失,甚至產生連鎖效應。
呵護客戶的行為,有很多方式,效率各有不同。
最低效的,是人盯人,及時響應;
最高效的,是提前預警,使用個性化傳播手段。
所有的行為,都是沖著誘惑去的,不是利益上的,就是專業上的。所有的誘惑,都需要花成本。投入產出,不會太高,在1:1到1:10之間。換句話說,是不劃算的交易。
不劃算的交易,為什么還要做?目的,是養成客戶的使用習慣,但不是交易習慣。這怎么能分開呢?分得開的原因,就是一開始就不要養成結構性投入的習慣,即資源投入不能與業績相關。
交易從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真正目的,是形成客戶的習慣。
從行為到習慣的迭代,是以攻為守。
第三、植入客戶決策
繼續進行之前,盤點一下:
形成使用習慣的客戶有多少?占客戶總量的百分比?
開始使用的客戶有多少?占總體客戶的百分比?
以上這兩類客戶,對業績的貢獻是百分百,對嗎?在這兩類客戶上的資源投入,占總體資源的百分比又是多少?
在以上兩類客戶上的資源投入,占比越小,進攻性越強。
如果資源全部用在前兩類客戶上,那么再也沒有額外的資源,投入到其余的客戶上。生意的邊界基本確定,到此為止。
如果還有余力,那就要在其余客戶當中,精心選擇更多的客戶,做點準入工作,即客戶準入。客戶準入當然不容易,可以不難,為什么?
這是因為,這些需要準入的客戶,與前兩類客戶并非毫無關聯,甚至其中一些人還十分熟悉。
所以,前兩類客戶管理,做得越好,挖掘越深,對其余客戶的準入,就越容易。
對于客戶準入,最重要的資源是什么?實際資源所剩無幾,尤其是在戰略收縮的大環境下。就算是戰略進攻時代,真正分到這一類客戶那里的資源占比也不會太高。
所以,對于這第三類客戶,最重要的預算是虛擬預算。
何謂虛擬預算?就是說,這些預算的存在與否,取決于準入客戶的意愿度。如果意愿上沒有進展,多半也沒有投入,預算就是空的;如果客戶的意愿有了進展,投入就變成可以衡量的,而且回報也是有期限的。
虛擬預算也有限制嗎?凡是需要未來兌現的,當然也要設限,否則誰信呢?
虛擬預算的目標,是客戶植入的決策,即在什么情況下,可以使用我們的產品?為此,要明確使用帶來的好處,同時,也要明確:不使用帶來的壞處。利弊相隨,不要含糊。
植入的決策越多,產生相應的行為概率就越大。
在特定場景中,產生使用決策,也是以攻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