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有效的體系改進方法可以讓管理簡單,效率大大提高。
1、四階段
管理改進一定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常來說,需要經過幾個階段:
1)“可管理”:首先建立管理過程,將各項主要管理、決策工作,納入適當的管理流程,使各項工作可以被管理,能夠進行有效的計劃、組織和控制。如果一個組織是不可管理的,那么以后的改進也就無從談起。
2)“有規范”:在基本實現“可管理”的基礎上,在各項管理流程中逐步建立各種工作規范,在各個專項管理領域中,基于管理理論和最佳實踐,逐漸形成適合的、相對統一的工作方法,成為組織級的工作規范。這些規范不僅是管理過程的規范,也包括專業領域的工程規范。通過規范性來提高管理的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形成知識積累從而具備持續改進的基礎。
3)“可量化”:在“有規范”的基礎上,如何持續優化這些規范,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量化手段。對各類管理規范實際執行的偏差度進行分析,收窄分布曲線的寬度,降低規范執行出現的偏差,從而提升規范執行的一致性。還可以優化規范本身,設法移動分布曲線的中線位置,提升整體的平均水平。service.mypm.net
4)“可改進”:進一步建立對規范本身的自我優化機制,形成管理閉環,建立追求卓越的企業文化,能夠主動擁抱變化。
在CMMI的成熟度模型中也有同樣的幾個階段,不考慮其中針對軟件領域的那些特點,這四個階段的劃分是具有通用性的。
2、PPT三要素
在改進過程中,需要注意多方面不同因素的共同影響,比較常見的一種簡單的方法論,就是“PPT”。PPT框架包括了人、流程和技術三個要素(People,Process,Technology),衍生自60年代管理專家Harold Leavitt的“組織變革管理應用方法”,已經成為管理創新和組織變革時的經典工具。這里的“Technology”也意味著各種工具(Tools),是能夠有效落實管理要求的具體手段。在管理體系的改進過程中,需要協調三方面因素同步改進。
還看到過一種關于制度的類似說法:
•沒有理論依據的制度是不成立的;
•沒有實施方法的制度是不可行的;
沒有工具支持的制度是不高效的。
3、統一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