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勒先生說,中國企業最普通的軟肋、最流行的隱患就是:戰術豐富、戰略缺乏。
渠道方面,這種“戰略缺乏病”更多、更深。
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我們對“戰略缺乏癥”的危害性并不清楚,對“渠道戰略”也就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
這就造成了定位流于形式和“競爭能力低下”。
一、“戰術豐富、戰略缺乏”的惡果
幾乎所有的渠道難題,都與“戰略缺乏癥”有關,這里隨手句幾個例子。
1.無力應對消耗戰(價格戰、促銷戰等)
兩輛車迎面行駛,左輪都踩在中間線上。這時,你有兩種選擇、四種結果。
當你選擇“退讓”時,你有兩種可能:一是對方沒有退讓,對方繼續降價、
繼續送促銷品、繼續攻擊你,你的利潤率沒有變化但顧客大量流失,市場占有率下降;二是對手也退讓,停止消耗戰,雙方維持原有格局。
當你選擇“不讓”時,你也有兩種可能。一是對方也不讓,雙方血戰到底,雙方利潤率同時下降而顧客群沒有多達變化,同歸于盡,行業受損,甚至全行業崩潰;二是對方心怯、讓步,你降低了利潤率但獲得大量客戶。
何去何從?
在戰術層面,是無法判斷讓與不讓的孰優孰劣的。
但如果從戰略角度思考,上述問題就可能迎刃而解了:
“戰略”會告訴你一套工具,分析你最擅長創造的顧客價值,各種顧客對你的不同價值,你的顧客組合;告訴你怎樣對對手的顧客價值進行評估、分類,等等。
你就會明白,哪些顧客是不值得你為之拼命的(對你沒有多大價值);哪些顧客是不應該為之拼命的(對你雖有價值,但對對手價值更大,或處于對手的優勢屏障之內);哪些顧客是必須爭取,寧可玉碎也不能瓦全的;哪些顧客是不必拼命、不管你讓車與不讓車都會跟著你的。
這樣,你就有了清晰的、真正基于市場細分的“顧客定位”,和基于核心能力的、具有可行性的“顧客戰略”。
這時,面對“消耗戰”,你就能“胸有成竹”:哪些車該撞,哪些車不該撞,后果的可控性怎樣,一清二楚。
否則,你冒然迎戰固然會失誤,膽怯避戰還是失誤。
2.盲目學習別人的戰術
當蔣介石退出大陸時,留下了一百多萬人的“游擊隊”,指望這些“游
擊隊“能像當年的紅軍游擊隊一樣,“星星之火而成燎原之勢”;但結果是“泥牛入海”,眨眼間土崩瓦解。
從營銷的角度看,蔣介石是犯了一個“迷信游擊戰術、不懂游擊戰略”的錯誤,以為“游擊戰術”是可以隨便嫁接的。
“游擊”是支撐“農村包圍城市”發展戰略下子戰略,體現相應的“核心能力”和戰略方針;它要求有一系列的戰術能力來支撐,譬如,軍隊會穿草鞋、會走山路;會近戰、夜戰;會寫墻標;會做口碑宣傳(如憶苦思甜大會),會發動群眾;善于簡化裝備,輕裝上陣,如做的棉襖既能當被子又能當衣裳;軍隊還要有強大的培訓體系、企劃體系(所謂“支部建在連上”;沒有三灣改編,紅軍的游擊戰略就沒有組織保障)。
而蔣介石部隊的核心能力正好不具備游擊的基本條件。軍隊穿著皮鞋,會開汽車而不會步行走山路;裝備笨重;會辦報紙、電臺而不會刷墻標;會抓壯丁而不會做口碑;會開飛機不會拼刺刀;沒有“支部建在連上”的培訓與企劃系統,奉行“誰有槍聽誰的”的原則,銷售部一支獨大,辦事處各行其是……
這樣的軍隊,怎樣支撐“游擊戰略”?!豈非戰爭未開始,已注定失敗?
商場也是這個道理。
就以“終端營銷技術”為例吧。
“終端營銷”作為戰略,也要求有一系列的核心戰術能力來支撐,如管控大規模新兵隊伍的能力;應付“高淘汰率、高招聘率”狀況的能力;終端低成本高注目率的廣告品和廣告媒體的開發創新能力;產品組合與品牌組合、產品延伸與品牌延伸、產品生命周期管理等的“產品戰略”能力等等。
許許多多的企業并沒有這些能力,模仿一些道聽途說、支離破碎的終端技術,“做終端”的必然結果自然就是“找死”,“終端決勝”變成了“終端陷阱”。
多少企業盲目跟從,把別人的肥肉吃成了自己的毒藥,原因就在于:沒有從戰略的高度來規劃“匹配”。
3.局部成功的戰術被誤解而推廣
這里的局部,既包括“時間”層面的,也包括“地域”層面的。
科特勒說:“持續五年的成功,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件恐怖的事情”。這是因為,如果不把支撐成功的那些戰術上升到戰略層面來認識,過去的成功就會成為今天的失敗之母,同理,彼區域的成功也就會成為此區域的失敗之母。
外資企業在布點、培養品牌聯想兩方面,大都是從戰略層面考慮的。所以,家電等行業的國營企業即使能用“消耗戰”嚇阻它們于一時一地,最后還是它們成功,這就是“全局戰略”。
尤如在戰場上,在隋末的逐鹿中原中不先攻長安而死拼洛陽,在解放戰爭初期不是先打濟南戰役、再決勝遼沈而是孜孜于南京、上海。
4.業務體系工作沒有靈魂
我們經常看到有銷售活動、但在銷售活動中卻忘記品牌傳播的企業:
每天拜訪客戶,但不知道該表達點什么,總不能天天壓貨、發貨、催款吧?
也送小禮品、開瓶費,但不知道為什么;唯一的解釋是因為別人都在送。
沒有主題的促銷活動的企業,是沒有戰略的企業;
促銷主題不連貫、不呼應的企業,是沒有戰略的企業;
促銷主題沒有支持統一的品牌形象、傳遞統一的品牌承諾的企業,是沒有戰略的企業;
不善于運用品牌工具實現促銷乃至整個銷售行為的差異化,不得不陷入消耗戰的企業,是沒有戰略的企業。
5.選擇經銷商
今天,幾乎沒有什么資源是“稀缺”的、沒有什么資源是“不可替代的”;就以對企業至關重要的渠道資源來說吧,經銷商資源就是過剩的。
從戰術的角度看,“怎樣選擇經銷商”的“技巧”,如經銷商的市場范圍、經銷商的產品政策、經銷商的地理區位優勢、經銷商的產品知識、預期合作程度、經銷商的財務狀況和管理水平、經銷商的促銷政策和技術、經銷商的綜合服務能力等等指標。
但是,按照這樣的指標去操作,仍然是“五五勝算”,仍然是賭博。
假設這里有一大堆經銷商,有的有實力,但固有模式陳舊,組織結構老化,已不適合現代商業環境,但初步感受到了"后起之秀“的壓力,愿意在理念先進的制造商的幫助下改進;有的有一定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可能是區域市場成功的關鍵要素,但它沒有經營隊伍,沒有盤活這些社會資源的能力;有的有網絡、有配送能力,有經濟實力,但沒有營銷能力,需要提高市場競爭力;有的是從其它行業轉過來的經銷商,除了資金之外幾乎一無所有;有的是直接競爭品牌的經銷商。
對于這么一大堆經銷商,從戰術的角度是無法做出選擇的,唯一的辦法是“碰運氣”,碰錯了就更換經銷商。
從戰略角度看,問題就簡單了:
首先,“戰略”會告訴你,什么是“招商”:招商不是展示你的產品或服務,招商是向經銷商提供一個項目,出售一個通過合作而可以實現的夢想;招商不是“招錢”,恰恰相反,招商是“找花錢的區域與理由”;經銷商不僅僅是資金的符號,它還是資金以外許多“資源”的符號。
然后,“戰略”會告訴你,你有什么資源?怎樣評估你自己的、以及你能夠整合到的資源?
再然后,依據你對區域市場的研究,確定“區域成功關鍵要素”,與你自己的、以及你能夠整合到的資源相對照,明確你所缺乏的資源,所缺各項資源分別的數量與權重,它們的獲得成本、替代成本等。
最后,“戰略”會告訴你,上述經銷商,哪些是不合適你的(對你沒有多大價值);哪些是不可能給你創造價值的的(擁有許多你所急需的資源,但對對手價值更大,或處于對手的優勢屏障之內);哪些是通過努力可以爭取且必須爭取的,哪些是一拍即合、天然就屬于你的;哪些雖然不能做經銷但可以開展臨時性項目合作的;等等問題,就這樣迎刃而解了。
二、為什么會沒有“渠道戰略”
企業人都是智商很高的人,為什么會重視戰術,而輕視更重要的戰略的?是什么原因讓這么多的聰明人不約而同地干傻事呢?
1.太聰明
重視戰術輕視戰略的人,不僅不是笨蛋,恰恰相反,都是太“聰明”的人才。我們過于追趕求“企劃”,追求“復雜”,都不肯用簡單的管理工具分析“關鍵性的競爭點”。
譬如說我們熱衷于研究一些掌控、算計渠道的“技巧”,如“年終紅利”,如“與經銷商合資組建營銷公司”等,從“算計經銷商”的技巧層面看似乎很聰明,但其實是“太聰明”了。
“戰略”則關心企業存在的基礎,就是為渠道成員創造價值;某渠道成員成了你不能為之創造價值的渠道伙伴,是因為你缺乏渠道顧客定位戰略,而不能責怪伙伴“無能”。因為,伙伴的自身狀態對它而言可能是最優的;你以為它無能而設計一些算計它的技巧,企圖“調動它的積極性”或“淘汰”它,往往會引發“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機心互動”。
我把格力等企業與經銷商成立“合資營銷公司”的行為,斥之為“沙灘上的聯盟”;因為,它仍然是戰術行為而非戰略行為。它的主旨,仍是拴住經銷商的資源,一旦經銷商的資源枯竭,雙方就一起完蛋。而從戰略層面設計的“戰略同盟”,就必須有一個核心能力規劃,制造商以不斷創新的產品、服務,不斷增值的品牌形象提升區域合作商的核心能力,也提高制造商在區域合作商那兒的權重。如果有了如此這般的戰略性規劃,是否發生產權層面的變革已無關重要;如果只是戰術行為,區域的股份制營銷公司就是“沙灘上的同盟”,最后要讓廠商“同歸于盡”。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2.眼前利益“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沒有戰略的元首(如蔣介石)會看重軍事實力,“槍指揮黨”;沒有戰略的CEO會看重銷售業績,“不管三七二十一、市場上面見高低”。
因此,我們欣賞能短期見效的大手筆、大策劃、點子、創意,欣賞何陽、葉茂中、沈青,我們希望一招致勝,如央視標王致勝、經銷大戰致勝、賄賂致勝、終端致勝,就是不要戰略。
3.主管領導的短期行為
我們總受別人管理,如投資者,如上級主管單位。
如果主管領導只懂得用財務指標考核人,我們就不復不跟著“短期行為”,
不得不重戰術而輕戰略。
三、渠道:戰略決定未來
科特勒曾為一家公司做顧問,分析完該公司的“核心能力”、“優勢劣勢”之后,科特勒向董事會提交了一份總結分析報告,結論是:
“先生們,你們應該外包所有業務,因為,你們一無所長。”
董事會大吃一驚,忙問:“科特勒先生,您的意思是不是說,我們應該關門大吉了?”
科特勒說:“不,先生們,恰恰相反,你們發財了。我來幫助你們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盈利。我的建議是,你們成為一個虛擬的組織機構,唯一要做的是管理外包人員。”結果,這家企業果然發了。
是的,基于“整合資源能力”的“渠道戰略規劃”,以及實施渠道戰略的能力,將比營銷、品牌、專利、技術、成本等“核心能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