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市場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越來越多采用供應鏈管理模式。但實施供應鏈管理后,企業的組織和流程將因產品及服務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而變革,采購、生產、物流、銷售等職能也需要重新整合。企業之前的采購管理理念和方法,也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供應鏈管理之前,企業與供應商從各自的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發,采取非合作博弈的策略,其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內部采購而忽視外部采購
在傳統企業管理模式中,企業為更多掌握生產的主動型,傾向于原材料或零部件由內部供應,企業的產品線無限向上游延伸。這種“大而全”企業的弊端是生產的低效率,不能充分實現專業化分工所帶來的成本節約;同時能力的不均衡使生產要素利用率低、效益差。
2、基于短期的多頭采購
在傳統采購模式中,企業與供應商的關系大多是松散的、短期性的,雙方之間基于各自利益處于競爭狀態。企業為防止受制于供應商,確保生產的正常穩定,往往就同一種原材料或零部件選擇多處供應源,這種供應關系實際上對交易雙方都是不利的。對供應商而言,由于訂單量不大,供應商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同時由于訂單不連續性,生產經常處于非均衡狀態,生產設備和人力利用率不高。供應商的生產低效率導致其生產成本的過高,最終必然轉嫁給企業。同時企業要與多家原材料或零部件供應商打交道,大大增加了供應商管理的難度。
3、為庫存而采購
在傳統采購模式中,采購部門與生產部門的信息不暢,采購人員很難做到對生產進度一清二楚。出于自身部門績效最大化的考慮,采購人員往往會增加采購庫存量。因為大批量訂貨不但可以降低訂貨價格及運輸費用,而且可以避免缺貨的現象。但這種高庫存量必增加成本,如資金利息、保管費用、自然損耗、降價損失、呆滯料成本。
4、事后把關的質量控制
在傳統采購模式中,企業一般不能參與到供應商的生產過程和質量控制過程中去,對采購的質量控制只能是在進貨時進行嚴格的檢驗。這種情況,對供應商來說,不合格品所造成的損失無法挽回;對企業而言,質量檢驗需要增加額外的成本,在時間上也造成延誤。
5、價格成為采購關注的焦點
在傳統采購模式中,采購人員關注的焦點是價格。采購員選擇多家供應商進行詢價、議價、還價,以價格最低者作為供貨商。過分依賴價格的采購行為,可能導致企業誤選產品質量和服務不到位的供應商,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通過供應鏈管理的實施,企業與供應商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有效克服了傳統采購模式的不足,形成全新的采購模式,從而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1、將采購視為外部資源運用的重要方式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外部采購是企業為提高最終產品競爭力而主動進行的戰略選擇。企業通過有效利用外部資源,獲得更有優勢的原材料或零部件。企業更多地關注于自身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2、基于長期合作的單源供應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與供應商基于信任建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采取單源的采購方式。單源供應使供應商能夠盡大量的利用規模化生產,降低原材料或零部件的成本。同時企業也可以減少供應商管理的復雜程度。
3、為訂單而采購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所有的采購都是為滿足最終客戶的訂單,任何與客戶需求無關的采購都是一種浪費。通過采購的JIT,保證原材料或零部件的及時準確供應,乃至實現“零庫存”。
4、質量管理的事前、事中控制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質量管理的重點從事后控制轉變到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事前控制包括,一方面企業積極參與到供應商的產品、工藝、技術設計,和質量標準的制定;另一方面企業在產品設計過程中,邀請供應商參與進來。事中控制包括,對供應商的原材料或零部件質量、生產過程中的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在生產過程前和生產過程中杜絕品質問題的發生。
5、服務水平成為采購關注的焦點
在供應鏈管理環境下,企業競爭力的關鍵不在僅是價格,而是如何快速響應客戶的需求,并及時交貨。采購不僅要關注供應商的價格,跟關心它的服務水平,包括交貨期、售后技術指導、配送能力等。
企業戰略管理模式的變化必然影響采購職能管理的變化。采購人員要清楚的認識到這點,并在實際工作采取新的管理方式。
智慧熊企業數字化管理系統,助力遠程高效處理工作事務,團隊高效配合下單,生產,發貨,采購,財務等事宜
智慧熊企業數字化管理系統,助力遠程高效處理工作事務,團隊高效配合下單,生產,發貨,采購,財務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