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近期,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一個研究團隊發布了一份關于外賣包裝與環境污染問題的報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團隊與外賣平臺合作抽取3500萬份外賣訂單進行分析,計算出我國每年外賣垃圾中塑料垃圾重量可達160萬噸,而無害化處理這些塑料垃圾大約需要花費24.5億。
通過這些數據人們可以感受到外賣垃圾為害之重。為減少外賣包裝垃圾所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近年來我國政府一直非常重視加強對外賣過度包裝的治理,推動外賣包裝綠色轉型。一些外賣相關企業也采取行動,加入包裝“瘦身”行列,比如外賣平臺在點餐頁面增加“無需餐具”選項,鼓勵消費者勾選;餐飲店家使用無紡布或紙質包裝替代塑料包裝等。
但是,外賣行業“瘦身”行動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且隨著外賣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外賣過度包裝問題似有加重趨勢。近期有媒體調查發現,追求包裝、附送贈品成為外賣商家普遍行為,點餐送桌布、送煲仔、送烤盤……消費者吃外賣如“拆盲盒”。有些外賣還存在包裝空隙率高、環保盒袋不環保、“無需餐具”選項形同虛設等問題。分析人士指出,這些問題反映出目前外賣包裝“減量化”“綠色化”缺乏頂層設計和相關標準規范,在應用環節商家和消費者積極性不高。
要解決外賣包裝造成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問題,既要嚴控過度包裝,也要推廣使用可降解材質及可回收重復使用的包裝。后者對于包裝“瘦身”而言更具根本性。不過,可回收包裝由誰負責回收,怎么回收,產生的成本誰來支付,政府、生產商、外賣平臺、餐飲企業、消費者在外賣包裝鏈條中要承擔哪些責任等,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明確,外賣包裝“瘦身”及循環利用就難以收到理想成效。
對包裝生產商、外賣平臺及餐飲企業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成本和收益問題。目前在外賣包裝綠色化上存在環保包裝使用量少、回收站點不足、設置不合理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就是投入不足。建立循環包裝發放、回收、報廢等體系,需要大量研發、管理等資金支撐。若缺乏政府方面的扶持,企業在經營壓力下就難有動力。
這就需要政府做好外賣包裝“瘦身”的頂層設計。首要的就是盡快完善外賣包裝循環利用的相關法律法規。既要讓外賣包裝生產、使用、回收過程都有標準規范,有法可依,又要加強依法監管,禁止使用對產品、環境或消費者有害的包裝材料。同時,通過空間補貼、減量補貼等措施,推動商業化回收發展,建立規模化回收體系。特別是對開展包裝綠色循環利用的外賣餐飲企業、環保材料研發和生產企業,應提供用地、稅收減免等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
企業行動起來之后,最關鍵的是需要消費者配合。消費者既是外賣鏈條的終點,又是外賣包裝回收走上綠色之路的起點。沒有消費者的積極參與,外賣包裝綠色化就無法實現。因此,消費者要增強環保意識,在點外賣時主動勾選“無需餐具”選項;對那些過度包裝的餐飲企業“用腳投票”;做好垃圾分類,對可循環使用的外賣包裝或留作自用,或放置在指定的回收點;對身邊點外賣的人進行環保提醒等。
外賣包裝實現“瘦身”,是一項社會性的工作,需要政府相關部門、餐飲企業、外賣平臺、消費者等多方聯動、共同努力,既要提高法規和標準的約束力,也要強化全民綠色生活責任意識。只有在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標本兼治,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外賣過度包裝現象,推動整個外賣行業實現綠色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