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根據企業產品要求進行有效的供應商審核而不流于形式?
現在越多越多的企業供應商審核流于形式:一群人浩浩蕩蕩到供應商處,呼嘯而來,拿著表格打分,吃完飯呼嘯而去,雞蛋里挑幾個骨頭,要求供應商整改之后就準入合格供應商名錄了,結果后期問題一堆。
組織供應商評估與現場審核,有成本支出,經過供應商評估,供應商在后期合作時就應該沒有或少有問題,所以如果后期供應商問題一堆,我們要做的不是追查供應商的責任,而應該追查去供應商評估組的責任,這些顯而易見的風險為什么沒有發現?是能力不行、缺乏責任心還是標準有問題。
對績效最差供應商,我們都得追溯這家供應商當年是怎么進入的,誰做的評估,做現場審核的人差旅費應該自己掏。
如果沒有建立供應商審核問責機制,那么去供應商現場審核就會變成工業旅游項目,好的地方都想去,差的地方就安排新人。
你所在企業的供應商現場審核,像工業旅游項目嗎?
現場審核的目的是什么?
我們做供應商評估與現場審核,要跨部門組成團隊,去供應商的差旅支出、時間、供應商接待等等,企業付出了不小的成本,所以我們得研究一下,去供應商評估與現場審核,到底目的是什么?是否起到了應有的作用?
首先,如果審核是為了得到供應商的基本信息,這部分可以通過供應商調查問卷獲得;如果為了驗證供方填寫的信息是否真實,那么不需要這么多人去現場。
我們之所以重視供應商評估與現場審核環節,是因為我們認可供應商選好比管好更重要,而供應商評估與現場審核是選擇供應商最重要的環節。
對供應商準入企業是慎重的,有些像某未婚女青年選擇人生伴侶,因為結婚后離婚會很受傷,所以需要一個很嚴謹的評估,先要對對方家庭背景、個人做側面了解與資料收集,如果覺得有比較大的成功概率,就會安排一個面試的環節,即相親。
供應商的現場審核有點像相親,相親最大的價值在于評估如果結婚,最大的可能發生的風險會是什么?風險發生之后是否可以接受或可控。
我們做了300多家供應商現場審核,總結出供應商現場審核的5大目標:
1.向供方傳遞組織的關注焦點
2.考察供方長處(可用資源/可借鑒的管理方法)
2.評估供方風險與短板
4.輸出風險評估報告
哪類供應商需要現場審核?
根據供應商審核的5大目標,我們發現不是所有的供應商都要做現場審核。
首先,瓶頸類供應商沒有必要做。
瓶頸類供應商由于市場原因,具有稀缺性和地位超然性,如果整個行業都離不開這個供應商,即使有風險,你也得用。
即如果審核發現問題,供應商不改也換不掉,這類供應商做現場評估就失去了意義。
所以這么多年,我們很少對國家電網、中石化這類供應商做審核。
日常類供應商,產品風險度很低,和供應商簡單的買賣關系,做個簡單的評估就可以了,沒必要做現場審核。
真正要去現場審核的,只有戰略類和杠桿類供應商,并且風險的角度考慮,應從戰略類供應商逐步向杠桿類供應商推行。
誰去做審核?
去供應商評審,對評審人員是有經驗與專業度要求的,不能什么人都去。
新人如果缺乏經驗與專業度,最好先做幾期觀察員。一家企業為保證供應商評審工作質量,對評審人員提出以下素質要求:
供應商評審人員要經過資格認定后方能參與評估。現場審核內容應覆蓋調查問卷中的主要內容,并視情況由負有質量、工程、企劃及采購等功能的、有企業體系審核及專業經驗的人員組成小組、由采購部門牽頭進行。
1.學歷要求:大專以上。
2.專業知識要求,以下三點必備:
a.基本產品構造和產品制造工藝;
b.熟悉質量管理標準;
c.了解企業管理基本知識。
3.經歷要求,以下四點具備其中之一:
a.從事過產品設計3年以上;
b.從事過產品制造工藝設計或管理3年以上;
c.從事過產品質量管理4年以上;
d.從事過產品質量檢查4年以上。
4.公司可依自身情況增加項目或調整項目(年限要求)。
5.評審人員的管理:供應商評審部門建立評審人員檔案
現場質量審核應該審什么?
質量審核有三種模式:體系審核,產品審核,過程審核。
這三類審核在審核對象、審核目的上有所區別:
表格:三類審核的對比
很多企業在供應商審核上犯的錯誤,是把供應商審核做成了體系審核。
為什么我們不強調體系審核呢?
一是體系審核通過,與產品不出質量問題,是弱關聯;二是幾乎所有的供應商體系審核都過剩:供應商每年都會做一次內審,供應商非常重視內審,跨部門交叉、審核嚴肅,很少做假;供應商定期還會請專業第三方做外審。
作為客戶,在熟悉情況上不如企業內部人員,在專業度上不如第三方審核機構,如果你再做一次體系審核,只是增加供應商的負擔,沒有給雙方增值。
所以,如果你真的關心供應商的質量體系,比較好的方式是直接向供方索要最近一次的內審報告和外審報告,研究一下他們發現的問題點及整改措施就夠了。
我們的審核重點,應該放在過程審核和產品審核上。
所謂過程審核是指對產品誕生過程及批量生產過程的質量能力進行評定,產品審核是對產品的質量特性進行評定。
因為在供應商準入評估階段,還沒有生產我們的產品,所以重點審核供應商的合作風險,供應商做類似產品的過程能力。
不同企業應根據企業與供應鏈上下游的實際狀況做最有效的審核。
比如說福特汽車的Q1認證系統是體系審核的標桿;戴爾對供方的審核重點放在生產產品的過程能力上,是過程審核的標桿,而大眾汽車則把重點放在了產品審核上。
大眾汽車通常審核前會給供應商一份產品關鍵特性清單,要求供應商先根據清單抽樣自檢,如果檢查合格,供應商可書面通知大眾的審核員到現場審核。
大眾的審核員到供應商現場先確認供應商的測量系統,因為如果供應商的測量工具是有問題的,那么檢查結果也一定是有問題的。如果測量系統沒問題,就用供應商的測量工具對隨機抽取的樣品進行質量復核。
大眾汽車的這種產品審核比較簡單、高效、實用。
供應商審核流程
關于供應商審核,我們見過很多企業缺乏審核整體規劃,審核過程被供應商牽著鼻子走。所以整理了一份去供方審核的流程清單,供大家審核時對照。
(1)內部開會確認需求。
(2)供應商尋源+供應商信息調查。
(3)內部評審→審核計劃(采購、研發、質量、工程、企劃等部門)。
(4)成立審核小組,背景資料培訓,聯系供方。
(5)首次會議:審核目的、內容、人員、日程安排。
(6)分組審核。
(7)審核小組內部閉門會議,問題點梳理。
(8)末次會議(問題溝通確認、整改計劃)。
(9)約定時間,確定整改措施,并確認是否要做二次現場評審。
(10)審核結果評審,輸出供應商風險評估報告。
審核的坑
審核過程是企業和供應商斗智斗勇的一個過程,企業希望查出供應商的風險,供應商希望你看到我的亮點,別查出我的問題。
在審核的交互經驗上,供方因為天天接受各種類型的客戶審核中,積累了豐富的應對經驗,所以客戶的審核員經常審核過程中掉進“坑”里。
這里介紹幾種供應商常用的“挖坑”套路。
(1)供應方制造各種意外,阻礙審核人員看生產環節。
曾出現過某供應商為了應對審核,在客戶審核人員到現場時告知工廠停電。因為審核組就安排一天審核行程,陪審人員帶著審核人員,以講述的方式,告訴客戶我們正常生產會怎么操作。
審核人員沒看到人、機、料、法、環的實際運作,只通過查看供應商的質量記錄,完成了審核,這就給企業留下了風險隱患。
建議:在出發前要聯絡供方,讓供方確認審核時正常生產相關或類似產品。
(2)用“拖”的方式消耗審核人員的時間。
供應商消耗時間的套路:首次會議先做企業介紹,緊接著安排人員帶著審核員參觀;參觀后快到中午了,把審核員拉到很遠的地方吃飯,吃飯能拖多久就拖多久;當開始審的時候,對方領導問回程航班,然后機場離得很遠,路上堵車,最好早點兒出發,早點兒開末次會議。
建議:審核組制定審核計劃,跟供方事先溝通各環節時間,不去外面吃飯。
(3)供應商記錄造假,補記錄。
供應商不誠信,這是最大的坑,也是最大的風險。所以供應商做審核查記錄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