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又起,沒有盼頭的全面封閉、沒有期待的何時解封,人們的情緒也跟著發生變化,恐懼、焦慮、無聊、倦怠、悲傷……三年疫情,品牌方也跟隨疫情變化制定了新的游戲規則,且規則因勢而動。但品牌方唯一忽視了主導世界的情緒之一:悲傷。
01悲傷對人的影響
三年疫情,或多或少對每個人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在一個個不確定之間,人們感覺到悲傷。每當疫情稍有好轉,有了喘息的機會,就有新的變異病毒將我們的希望打得支離破碎。人們在一次次的希望和碎夢之間,變得無助和傷感。
心理學家提示,這種永無止境的無助和焦慮帶來了長期的悲傷感,而這種感覺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輕,相反,會出現復合現象,即“悲傷+悲傷”。在未來幾年內會出現大規模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浪潮。
無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數以百計的人正在經歷悲傷,作為品牌方,要如何為他們服務?
02悲傷情緒是個契機
品牌面對的受眾有兩個:客戶和員工。客戶和員工都是人,悲傷情緒會找上他們,品牌方采取的行動,直接影響到客戶和員工,他們的反應又會反作用于品牌形象和品牌狀態。
悲傷吸引客戶的注意力。對客戶來說,當整個大環境(社會系統和政府)無法照顧到他們的生活細節時,人們會將希望寄托在企業和品牌方身上。他們變得關注品牌方的一舉一動,包括他們的立場、產業鏈、渠道、甚至內部企業文化。客戶希望得到品牌方的理解,在整個生活場景下,替他們事無巨細。如果品牌方有任何缺乏誠信的行為,客戶就會感到傷心失落。悲傷情緒也讓客戶慢下來,讓其放慢腳步,思考人生,傾聽內心情緒。
悲傷影響品牌留人。對員工來說,品牌方需要滿足員工的理性期待,同時要及時應對不良情感反應,如果員工感到被忽視、被誤解、被施壓,就會導致超高的人員流失,這無形中增加了品牌的人員保留成本。
無論是客戶,還是員工,對品牌方來說,悲傷都是一個巨大的契機,要么留住客戶,建立強連結,留住員工,增強組織凝聚力;要么流失客戶,失去員工,讓品牌止步不前。
03品牌對悲傷的反應
傳統思維中,總是認為商業市場以理性為主,過多的談論感情和情緒,是商界致命的弱點。近年來,即使品牌方開始嘗試拉近客戶距離,同理客戶感受,但都很勉強,不能接受負面情緒,更多的是在集中在扭轉客戶情緒上,注意力一直停留在積極的情緒上。
品牌方的慣性思維是用活動和內容刺激客戶的積極情緒,比如:興奮、愉悅、有趣、愛、歡樂和大笑等。悲傷并不是品牌希望在受眾中激發和關聯的情緒,盡管,悲傷是疫情三年來的主流情緒。
這里澄清下,沒有人喜歡悲傷,沒有人喜歡負能量,而品牌方正是需要通過輕松、積極的內容轉移注意力,需要深入顧客的內心,徹底感受客戶的悲傷情緒,而不是浮在表面。如果品牌方不能同理客戶的悲傷,只是為了積極、輕松地去輸出內容,客戶非但不會感到輕松,反倒會加深悲傷、留下苦澀、甚至壓力。
簡單來說,就好像品牌在告訴客戶:給我振作起來,生活還需要繼續,沒什么大不了,你需要堅強。這不是感受悲傷,而是情感綁架。
心理學家指出,當人處于悲傷時,更容易聯想到損失,如果這時,給他們展示過于積極和理想的東西,反而會增加失落感。
如果品牌方在客戶處于悲傷情緒時,把他們推到一個過度快樂的環境中,就會產生一種震驚的狀態,緊接著會產生厭惡和怨恨。
克服情緒的唯一方法是經歷它并在此過程中成長。因而,品牌方要注意,逃避悲傷,讓悲傷消失不可取,而是要讓客戶感受悲傷,讓其在感受中治愈不良情緒。而品牌可以努力成為該過程的導師和領路人。
然而,并不是說,要將悲傷情緒植入所有的品牌,有一部分品牌與悲傷不具有交叉點,如果刻意急劇轉變,反倒顯得不真誠,甚至形成致命打擊。那么,品牌究竟該如何在人們悲傷時,與之建立聯系呢?
04當人們悲傷時,品牌可以做什么
在這個疫情節點下,品牌能夠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表示理解,承認人們的失落和悲傷。傳統意義上,品牌作為幫助人們進入快樂情緒的娛樂者和探索者,可能并不適合現在的疫情,如果你的品牌之前是這個定位,那么現在是按下暫停的時候,轉而采取更輕松的方式,與客戶建立個人聯系,用溫和的刺激取代爆炸性的刺激。
當一個品牌表現出對客戶悲傷的理解時,人們更有可能認為品牌是真實的,愿意與品牌接近。品牌通過關懷,幫助人們在你的品牌中看到他們在自己的世界中所缺少的安全保障,這也是品牌在受眾中創造歸屬感和忠誠度的絕佳方式。當一個品牌顯示出它理解人們的好壞,它就會激發出一種信任感。
疫情當下不確定的時代,品牌也需要像人一樣,尋求平衡,無論是好的方面還是壞的方面,都需要考量到位,只有采取更人性化的營銷方式,品牌方才能獲得客戶的信任和青睞。面對人們的悲傷,品牌可以做到:
尋找輕松與悲傷的平衡
不要太偏愛溫馨有愛的家庭,畢竟現在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少。人們現在越來越孤獨,即使處在關系中,但人們都過于焦慮,在互動中過于緊張和敏感,時常呈現出對過去的悲傷和對未來的恐懼。因此,品牌方要嘗試對消費者傾注更多的關注。
承認悲傷,不做評判
品牌要從純潔的心出發,而不是從責任出發來處理這個問題。只要為人們提供空間來感受他們的感受,就可以顯示出真實性。放慢腳步,降低對公司內部和外部人員的期望。要有愛心和耐心,用悲傷情緒感化自身品牌周圍的每個人。
帶領人們走上治愈之旅
品牌只有提供一些空間,才能用新的內容和活動來填補。這個空間不僅是對客戶,也是對內部員工的。針對客戶,要同理用戶的悲傷,用輕松、和緩的情緒帶領客戶走出陰霾,踏上治愈之旅;針對員工,要提供處理悲傷的培訓和工具,將支持親屬和悲傷咨詢服務作為員工福利,敢于私下和公開討論悲傷,貫徹品牌對員工的關心,這既是品牌的調性,也是品牌的責任。
疫情之下,與人建立真實的連結,合并品牌內部和外部界限,建立強大的社區,是品牌悲傷時期的最大收獲和彎道超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