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消息,當地時間23日下午,美國總統拜登在日本東京正式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框架”(IPEF),美國、韓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文萊13個國家成為初始成員。
在為期5天的亞洲之行中,拜登馬不停蹄地訪問了韓國、日本,其中一項重大議事,就是推銷“印太經濟框架”。看來,果然是“美帝亡我之心不死”。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所謂的“印太經濟框架”(IPEF)。
2021年10月,美國總統拜登以視頻方式出席東亞峰會時,提出了“印太經濟框架”的概念。此后,美國多位高官頻頻利用各種場合為“印太經濟框架”造勢,叫囂要建立“一個適應21世紀要求的多邊伙伴關系”。
《美國印太戰略》指出,“印太經濟框架”旨在促進高標準貿易,管理數字經濟,提高供應鏈彈性和安全性,促進透明、高標準基礎設施投資,并建立數字連接等。據彭博社等外媒此前報道,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曾表示,這一“新型經濟框架”還包括協調出口管制,以“限制向中國出口‘敏感’產品”。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則公開宣稱,“印太經濟框架”是“獨立于中國的安排”。
簡而言之,“印太經濟框架”將成為美國主導下的經濟“小集團”。它有幾個明顯的特征:一是意識形態先行,具有明顯的價值觀色彩;二是針對性強,明確將中國排除在外;三是封閉性和排他性強,成員將會是美國“精心選擇”的;四是約束貿易本身,鼓吹在供應鏈上與中國“脫鉤”。
那么,這個劍指中國的IPEF究竟能不能捏合成形呢?從當前的地緣政治形勢來說,這的確是有可能的。
從2012年以來,隨著中國的大國崛起,日本、韓國、印度、美國、澳大利亞先后成為我國領袖全球道路上的擋路石,并遭致我國的無情碾壓,其內心之憤憤可想而知。
至于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小國,因為多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加上向來與美國投懷送抱,與日、韓、澳、新等發達國家眉來眼去,相信他們也是樂見其成的。
我們再來看看2021年我國與這些國家的外貿情況,2021年中國與這13國的貿易總額逾14萬億元。其中:
中美貿易:2021年,中國和美國外貿總額4.9萬億元,同比去年增長20.2%;中國對美國外貿順差2.56萬億元。
中與東盟貿易:2021年,中國和東盟外貿總額近5.7萬億元(5.67萬億),同比去年增長19.7%;中國對東盟外貿順差5800億元。
中日貿易:2021年,中國和日本外貿總額2.4萬億元,同比去年增長9.4%;中國對日本貿易逆差2600億元。
中印貿易:2021年,中國和印度外貿總額8121.3億元,同比去年增長33.9%,中國對印度貿易順差4483.4億元。具體如下圖所示:
(中國外貿數據-王爺說財經)
鑒于東盟、印度從中國進口的商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出口到美國的,因此,中國每年從美國獲得的貿易順差遠不止2.56萬億。現在美國構建IPEF,讓東盟、印度等國重建產業鏈替代中國,他們當然沒有拒絕的道理。
不過,由于中國有強大的內需,對外貿的依存度僅占三成,早已不是前蘇聯解體時的那個貧窮就要挨打的國度,因此,中美貿易中斷并不會改變中國經濟持續向好的走勢。何況,中國出口超廉價的優質產品到美國,犧牲的是中國人的福祉,而且國人還要承受出口補貼通脹,環境污染等帶來的巨大痛楚。而最終換來的,卻是一堆“想印就印、形同廢紙”的美鈔。由此可見,美國此舉簡直是不識抬舉,對中國來說卻是天大的好事。
對于那些憂心忡忡的人士,包小編不妨引用幾位重磅經濟學家的論斷,讓大家放心,中美貿易中斷對我國的經濟影響實在有限,甚至是微乎其微。從長遠看,反而是一件徹底改變中美攻守格局的大好事。
在2018APEC工商領導人中國論壇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對網易財經等媒體表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影響微乎其微,對中國GDP的影響最多0.3%,這已經是高估了。
瑞銀亞洲經濟聯席主管、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今日對2018下半年中國經濟展望時表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GDP增速的拖累可能超過0.5個百分點。
摩根大通旗下JF資產管理公司亞洲首席市場策略師許長泰表示,美國對價值5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25%關稅,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也就0.1個百分點左右。2021年中國對美出口不到6000億,則對中國GDP增長的影響也不過是0.6%。
看來,美國撇開中國搞小圈子,是最后的垂死掙扎,也是其失去世界領導權的開始。
著名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總有一天中國的經濟總量會是美國的2倍,那時美國必須跟中國維護好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