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經濟形態下,實體經濟面臨很大的困境:企業遭遇需求不足、產能過剩、庫存高漲等一系列問題,導致企業的利潤越來越低。
越來越低的利潤倒逼企業開始重視采購的作用與價值。增長乏力,要保證利潤,就要先控制成本;而一個生產型企業,60%以上的錢是由采購花出去的,所以要想控制成本,就要先控采購成本。
企業已經認識到了這個簡單常識:采購省下的都是凈利潤,采購成本每降低1%,企業的利潤率將增長5-10%;采購往往又是企業管理最粗放的部門,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與降本潛力。
其實,采購的價值遠不止于降本增效,采購還是企業與供應商資源之間的橋梁與紐帶,還決定著100%的原材料庫存,影響應付賬款的現金流出,對供應商準時供應、質量保證也有重大影響。因此,采購降本增效開始變得越來越重要。
我們發現,通常企業有一部分的錢是被采購給花沒了的,這是采購自己的問題。主要原因是采購人員沒有策略,所有東西都是盲目采購。要實現采購降本增效,首先是要物料進行分類:
A類物料種類占比10%左右,金額卻占到總采購額的70%;
B類物料種類占比20%左右,金額占總采購額的20%;
C類物料種類占比70%左右,金額卻只占總采購額的10%。
對物料進行ABC歸類后,我們要對不同歸類確定不同的庫存管理策略與采購管理策略。
第一,對A類物料的庫存應該采取怎樣的策略呢?
A類物料是采購降本的重點。它的種類占比10%左右,但金額占了總采購金額的70%,屬重管控對象,應做最嚴格的庫存管理。
另一方面,A類存貨過高會占用大量資金,造成現金流緊繃,引發供應商應付款延遲,因此對于A物料庫存管理原則是最好不備庫存。
我的建議是,對于A類物料一般采取框架協議+JIT(Just In Time)采購,即僅在需要時訂需要的量,且盡可能要求供商多批次、小批量供貨。
我們舉一個方太如何做采購降本的例子。方太的食堂采購蠻有意思,它的食堂一共有兩萬人,食堂最主要的物資是大米,占比很大。
對于食堂來說,它的需求是什么呢?第一,價格要便宜;第二,質量要穩定,不能今天吃得好,第二天又換成差的了,因為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馬上就辨別出來了。
怎么辦?很多人的想法是直接去找經銷商。但是方太不是這么做的,他們直接找麥德龍,跟麥德龍簽了年度框架協議,并要求麥德龍每天送貨一次,然后月底結賬。
它解決了一個什么問題?領導從來不用擔心采購出現問題。而且每天送貨,庫存降低了,現金流也充裕了。
然后方太跟麥德龍簽訂的協議里還有一條,就是約定如果這一年方太的大米采購量達到多少,麥德龍就可以提供相應的返利。
其實,在所有的采購降本過程當中,有一個模式是非常好用,就是返利模式。
對于A類供應商,我的建議就是框架協議+GIT供貨,然后再加上年終返利。比如說一年完成300萬的采購額,就給相應的返利;如果300萬到400萬之間,返利就更高一點;400萬以上又給更高的返利。這個返利是階梯式的。
如果萬一沒有達到300萬的采購額的話,就補給對方相應的差價。這個是雙方權利,權利和義務都是均等的。
關于返利,我們通常默認是采購金額的5%左右。這5個點的凈利潤,我建議讓供應商直接把錢返到公司賬上。
我們不是采取扣款的方式,因為扣錢供應商會覺得不爽,最主要的是公司也不一定認,我們干脆讓供應商把錢打到賬戶上,真金白銀的,這是真正給公司創造的利潤。然后我們還可以跟公司談,其中拿10%作為采購的獎勵。
為啥?因為采購的工作還挺悲催的,很多時候我們的降本公司是不認的。而且我們目前對采購人員的激勵普遍不足。很多采購人員花了公司最大的成本,但是都是憑良心干活。
對于A類物資,應該盡可能避免囤積庫存。有些采購人員一看原材料價格下降了,趕緊花大錢買了幾乎一年的物料,這樣的話一年的降本任務就能完成了。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你一下子買了這么多物料,就把公司的現金流全給占住了。結果呢,買B類C類物資的錢沒了。所以A類物資一定是框架協議+JIT,把70%的資金釋放出來。
B類的物資可適當備少量的安全庫存,讓供應商多頻次補貨。在執行層面,我們推薦采取三色管理,按照緊急程度分為紅、黃、綠3種顏色,依據由高到低的優先級來確定需要訂貨的輕重緩急。例如,一個物料庫存為黃色,一個物料庫存為紅色,那么紅色物料就更緊急,需要優先保證。
C類物料金額低,但是種類很多,供應商也多。很多采購是累死在C類物料上。如果每種物料都頻繁下單,一是無采購量上的優勢,二是無庫存降低的收益,三無管理成本的優勢。
所以,在采購方式上,盡可能將C類物資打包,使用綜合服務類的代理商。在庫存管理上,可以根據年度護著季度制訂采購計劃,參考歷史數據做安全庫存。
以上我們是從采購金額的維度來考慮的。但是,我們在采購管理的時候,還要考慮到風險的問題。
特別是對于A類的物料,根據風險程度,分成一、二、三級。其中,對于高風險的物料,要采取質量導向的原則,對于低風險物料應該采取成本導向。
很多企業在選供應商的時候,都是采用一套標準審核所有供應商。用一套標準考核所有工廠,這個是不對的,必須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策略。
未來的競爭不是企業和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在經濟新常態下,企業要通過降本增效,實現從企業的成本中心向企業的利潤中心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