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9月27日,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當中秋月餅消費熱潮逐漸退去,不少消費者家中有一些月餅禮盒等待回收,還有一些吃不完的月餅等待處理。經濟之聲調查發現,廠家預置簡易改造方案成為月餅禮盒再利用的新方式,“食物銀行”成為剩余月餅的新去處。專家提醒,一些回收循環利用的細節要注意。
在環保性的基礎上追求實用性是今年不少月餅廠家的新探索。除了選用100%再生聚酯纖維、植物自然纖維等環保材質制作月餅禮盒以外,不少廠家還試圖讓月餅禮盒物盡其用,在包裝中附上了折疊指引,讓使用后的月餅禮盒變成日常生活的小物件。
星巴克嘉里中心旗艦店經理李可欣告訴記者:“以往中秋過后,大家對包裝比較華麗的月餅禮盒往往都感覺無從下手。今年,星巴克在設計上也強調了在環保性的基礎上突出實用性。經過簡單折疊,月餅禮盒可以變成雜志收納盒、文具收納盒、電子產品支架、天然擴音器、電腦墊高架等,向消費者提倡綠色環保的消費與生活習慣。”
吃不完的月餅往往也讓一些消費者感到頭疼,扔了覺得可惜,不扔也消耗不了,只能等過期。記者注意到,今年,有公益組織發起月餅回收活動,將回收后符合食用條件的月餅二次分發到社區低保、農民工子弟、環衛工人等群體的手中,從而減少食物浪費。
上海“綠洲食物銀行”項目經理王鳴捷介紹,目前已收到超過8000份月餅,這當中既有通過快遞從全國各地寄過來的,也有愛心人士直接送到運營點的。工作人員將在確保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把這些月餅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上,開啟月餅的“第二次生命”。
“我們會要求捐贈的月餅內包裝完整、有保質期并且在10天以上,每一份月餅都有志愿者檢查保質期以及包裝,我們會盡快將月餅分發完畢,在分發時我們會提醒受益人該月餅的保質期等,提醒他們盡快食用。”王鳴捷說。
對于更多人而言,將月餅禮盒以及剩余月餅送入垃圾分類回收站是一個更加普遍的可選項。按照現有的垃圾分類方法,月餅外包裝盒基本上屬于“可回收物”,吃不完的月餅屬于“廚余垃圾”或“濕垃圾”。
清華大學中國循環經濟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溫宗國提醒,在這過程中,還是有些細節要注意——例如,月餅盒中的干燥劑,要投入“其他垃圾”或“干垃圾”;月餅包裝的塑封、膠帶等黏性較強的附著物要盡可能去除,這樣將更加便于后續回收利用。
溫宗國說,整體來看,月餅禮盒的再循環是產業端“變廢為寶”的主要方式,月餅禮盒將最終變成再生塑料、再生紙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再循環就是把包裝物的不同材質進行分類再處理。比如分出的塑料包裝物,經過分揀、破碎、洗滌、干燥、造粒之后,可以形成塑料的再生顆粒,接下來的用途就比較多了,有些再生聚酯類塑料還能去做紡織品。再比如分出的紙質包裝物,這一塊的量就比較大。現在比較通用的做法是,把它們打碎,去除顏色制漿,制成漿之后經過多道工序,去做再生紙、包裝紙袋、辦公用紙等,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