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包裝廠老板也有體會,紙箱廠的黃板紙向來是廢紙商的搶手貨,其價格也是如打氣球一般膨脹,8月已經漲到1800元/噸了,還上門回收。
國內廢紙不足的苗頭已經越來越明顯,而經過7月18日-7月22日這一鬧劇般的表演后,造紙廠依靠快速調價吸引訂單的手段越來越不靈了。所謂內憂外患,外廢停止進口、國廢不足,隨著打破廢紙供需平衡的轉折點到來,一場發生在造紙廠間的新的博弈也悄然降臨。
廢紙收購前移:未來廢紙回收的必然趨勢
廢紙收購前移并不是一個老話題,而是很多企業正在做的事情。原料價格的頻繁波動,給上下游的企業帶來很大的風險。為了平抑價格波動,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也在尋求一些新的發展模式。廢紙收購前移,既是造紙企業平衡原料價格的手段,也是廢紙原料緊張形式下必然的發展趨勢。
然而,這里有一個問題,如果讓造紙廠親自上馬去住宅、去商超回收廢紙,就能保障自己的廢紙供應嗎?顯然不是。
輸在起跑線:收購前移是一場全方位實力的比拼
根據前端來源不同,國廢回收大致可分為三種渠道,商業回收、居民社區和工廠渠道。這三者的廢紙產出占比大致遵循4:3:3的比例。但實際上的廢紙回收來源復雜度遠遠不止這三種,其回收復雜程度遠比單向的打開大門等上門出售復雜得多。
首先,廢紙回收來源更復雜,這里我們借用某公司的回收模式導圖。
隨便舉一些細節問題:
1.上門不可能只回收廢紙,而必須全品類回收,其他的可利用廢品必須提前考慮好回收途徑;
2.對大型綜合體的回收方式分為駐場和上門收,至少駐場的人員和產地投入就不輕;
3.和企業間的收購關系是純粹是價高者得的貿易關系,又得和別的廢紙回收商競爭。
……
此外,當企業直面廢品終端的時候,還不得不面對很多潛規則,當某些個體破爛王依靠短斤少兩、摻沙摻水甚至明偷暗槍等手段獲得優勢價格的廢紙的時候,企業如何平衡底線?這背后還有一個“闖紅燈理論”作支撐:大家都闖紅燈,你不闖,你就被落在后面,變成劣幣驅逐良幣。
而且廢紙有價格波動,一個不慎可能一年的利潤還不夠某次波動賠的。
這些只是回收行業里面很小的一面,廢品的回收背后是一個體系,而且利潤極薄弱,不懂門道的人,可能連基本的收支相抵都做不到,更別說保證廢紙回收渠道的穩定了。而其背后,說到底還是兩個實力的競爭:資金實力和經營實力。
資金很好理解,但經營的實力卻是一個幾近隱形的能力,看得到摸得著,但就是學不會,學了也可能學不好,必然伴隨著完善的機制和人才梯隊建設等投入,大廠和小廠在每一個節點的差距累積起來,就形成了一條鴻溝。
話說回來,有這樣的能力隨便轉型做點其他的行業不能掙錢嗎,干嘛非得在造紙這一夕陽行業死磕?
管中窺豹:造紙新體系的思考
隨著國內廢紙不足的平衡點被打破,對廢紙收購的競爭必然更加激烈。所謂廢紙得廢紙得天下,但后進紙廠想要涉足前端的廢紙回收,可能要面對個體工廠和擁有體系建設能力的集團化企業競爭的問題,其劣勢仍和其在造紙端一樣明顯。而在某種角度看,這種劣勢可能就是新一輪淘汰戰的誘因。
而放到一整個包裝行業來看,這種競爭也是無處不存在。為什么品牌大客戶的訂單都流向了大型包裝集團,不也是看中其集團協同優勢嗎?換個思路,作為三級廠個體,雖然始終都有生存空間,但如何實現協同或者體系作戰來活得更好,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