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季度,隨著疫情在全球的擴散及其沖擊的加劇,世界經濟下滑程度加大,陷入深度衰退。盡管主要經濟體出臺了規模空前的刺激政策,全球經濟不至于陷入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局面,但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仍嚴重數倍。
國際經濟貿易連降
在需求方面,國際貿易和投資大幅萎縮,企業裁員、收入下降削弱居民消費。聯合國貿發會議(UNCTAD)估計,一季度全球商品貿易環比下滑5.0%,二季度環比再跌27%;國際直接投資大幅下降,其中一季度公布的綠地投資數量較2019年季度均值下降了37%,4月份的跨國并購數量較2019年月度均值下降了35%,全年外國直接投資(FDI)流量將減少至1萬億美元以下(下滑幅度不超過40%),連續第五年出現負增長。
在供給方面,人員缺位、物流阻滯、零庫存管理導致全球供應鏈多環節受阻,部分行業面臨產業鏈斷裂風險。其中,對全球價值鏈高度依賴的產業,如汽車、光電子行業受影響最大,對航空行業收入影響最大,平均收入降幅超過40%。
從先行指標看,摩根大通全球綜合采購經理指數(PMI)從2020年2月起持續數月低于榮枯線,其中4月份和5月份PMI甚至降至26.2和36.3,為近11年來最低的兩個月。
展望三季度,隨著歐美等主要經濟體逐漸復工復產,前期各國寬松財政和貨幣政策逐漸發揮效用,企業生產和居民消費將緩慢回升,全球經濟下滑幅度可能收窄。值得警惕的是,6月份以來美國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新增確診人數激增,表明疫情仍存在不斷反復的風險,這將導致經濟停擺的時間延長,增加市場動蕩和后續復蘇的難度。初步估計,二季度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增長折年率為-30.4%,較一季度下降24個百分點。
盡管疫情對全球各國均造成了巨大沖擊,但由于不同地區疫情發展態勢存在差異,各國實施經濟封鎖的時間點以及后續的復工復產進度不一,不同經濟體衰退程度略有分化。
美國復蘇前景不容樂觀
美國是目前確診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下降5%(其中個人消費支出的環比拉動率達到-4.69%)。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確認自2月份起美國經濟結束史上最長的擴張周期,滑入衰退區間。
在美聯儲無限量寬松貨幣政策的推動下,金融市場資金緊張局面有所緩解,美國股市一度從低位大幅反彈至超過年初水平,但經濟基本面依然疲弱,失業率飆升至歷史最高值,占GDP接近80%的服務業下滑嚴重,尤其是中小企業資產負債表狀況堪憂、破產數量大增。部分地區倉促復工導致確診病例再度激增,將延緩經濟復蘇的步伐。6月11日,美股再次暴跌,表明了市場對經濟前景的悲觀預期。
預計二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將下降41.4%。未來,美聯儲將繼續維持零利率和資產購買政策,同時不排除考慮引入收益率曲線控制工具,以便加大對利率的有效管理。
歐洲經濟衰退有望觸底
歐洲加碼宏觀刺激政策,經濟衰退有望觸底。
一季度,歐元區GDP環比下降3.6%(折年率下降13.6%),創歷史最大跌幅。二季度,歐洲疫情經歷“至暗時刻”,經濟也遭受巨大沖擊。受封鎖政策和收入減少的雙重打擊,歐元區4月零售下降19.6%。預計二季度歐元區GDP環比折年率將萎縮48.7%。
二季度末,隨著歐洲疫情見頂,多國自6月15日起逐步松綁邊界管控措施,6月份歐元區制造業、服務業PMI和消費者、投資者信心指數已從歷史最低值有所回升,三季度經濟下滑程度有望收窄。
為了進一步推動復蘇,歐盟提議設立7500億歐元的經濟恢復計劃,包括5000億歐元援助和2500億歐元貸款。歐洲央行提前宣布新的6000億歐元購債計劃,并將行動期限延長起碼一年。
英國一季度GDP同比下滑1.6%,環比折年率下降7.7%,為2008年四季度以來的最大季度降幅。由于英國3月23日采取封鎖措施,預計二季度經濟萎縮幅度將大大超過一季度,環比折年率可能下降56.9%。英國推出總金額3500億英鎊的援助計劃,財政刺激力度占經濟總量的7%,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預計英國央行將保持目前0.1%的低利率政策。
日本經濟或將緩慢復蘇
日本已連續三個季度負增長,后續或將緩慢復蘇。
2019年四季度,受消費稅上調的影響,日本經濟已經出現負增長。疫情使得2020年一季度GDP環比折年率下降3.4%,預計二季度或將出現33.3%的經濟萎縮。但隨著5月底日本逐步取消緊急狀態,6月份消費者開支出現改善跡象,日本政府認為經濟急劇惡化態勢將得到遏制。
為了加大對經濟的刺激力度,日本央行6月決定將特別貸款計劃規模由75萬億日元增加至110萬億日元,主要用于向為企業融資的銀行提供資金。預計未來央行還將通過債券購買等方式使收益率曲線穩定在較低水平。
新興市場債務困境難解
新興市場疫情加劇,多國恐將陷入債務困境。
當前,新興市場多國屬于疫情的重災區。巴西和俄羅斯確診病例分別位列全球第二和第三,亞洲的印度以及南美洲的智利、秘魯、阿根廷等國疫情加劇。大多數新興市場國家的衛生體系較為薄弱,更容易受到疫情的沖擊。同時,在全球經濟衰退、外部需求下降等因素影響下,新興市場面臨資金流出、貨幣貶值、外債負擔加大等多重壓力。
盡管新興市場國家央行普遍也采取了降息措施或量化寬松舉措(QE)以應對衰退,但考慮到這些舉措可能進一步導致貨幣貶值和外資流入減少,這些國家實施寬松政策面臨更大的局限性。受此影響,印度、阿根廷等國主權信用評級已經被下調,部分國家政府宣布違約或者推遲償還時限,預計未來潛在違約名單可能還會增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金融協會等多家國際機構已就新興市場的主權債務風險作出警示。
疫情改寫經濟金融格局
新冠肺炎疫情不僅使全球經濟遭受沉重打擊,也將改變國際經濟金融格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期。
一是逆全球化趨勢加劇。疫情發生前,全球經濟已經處于疲軟態勢,發達經濟體增長持續放緩,對全球經濟的帶動作用有所減弱;新興市場經濟增速相對較快,亞太等地區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加大,全球經濟格局呈現“東升西降”特征。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重心將繼續東移,過去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化浪潮面臨停滯或倒退。疫情也將加劇貿易保護主義,引發全球產業鏈調整,全球化布局將更多地向區域化轉變。
二是低利率成為常態。發達經濟體實際利率在過去三十多年處于下行趨勢。疫情過后,發達經濟體增速將長期低于潛在趨勢水平,全球經濟低增長時間將被延長。為了支持經濟復蘇,貨幣政策將繼續保持寬松,未來幾年低利率乃至負利率會成為常態。而這將引發金融資源的重新配置,資產泡沫與貧富分化可能加劇,進一步抑制實體經濟增長。
三是新興市場內外部脆弱性加劇。在當前國際經濟金融治理體系中,新興市場高度依賴外部市場與美元融資,本就處于相對弱勢。在疫情沖擊下,其自身內外部脆弱性更易被放大。與此同時,新興市場財政和貨幣政策面臨更多制約,進一步刺激的空間有限,這將增加其經濟復蘇的難度,部分甚至可能爆發債務危機,從而引發金融市場動蕩與國際政經格局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