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周六陪信水上課,跟同學的姥姥聊天。
說我寫的東西她也在看。聽這話,真是一種無比的滿足和喜悅。
說起來阿姨,也曾在印刷廠工作,是在出現激光照排之前。那是印刷鉛與火的時代,而今已進入光與電的時代。
一個在看,既是長輩的鼓勵,又是前輩的激勵。
雖是80后,童年記憶中見過撿字、排版,也玩過鉛字方塊。看我媽在家描圖、臥圖、折校,也都好奇嘗試過。然后大學、工作都沒離開這個行當。回頭看看也算積累了近40年見聞。閑暇便會找一條縱向的軸線回顧以往。
前幾天接留言,邀我寫一篇關于輕型紙的全面科普文章,破除讀者對輕型紙“廉價”的偏見。這問題曾經在我的印制課程中有零散敘述。
01 偏見的產生
其實東西方對于輕型紙有著較大的認知差異。很多西方出版的文字類書籍用輕型紙作為內文用紙。而東方,從中國到日韓,更受讀者歡迎的內文載體會是平滑度更高的膠版紙、純質紙。輕型紙在中國讀者的眼中確實畫有廉價符號。
從大眾認知角度去分析其原因不難理解。國內讀者最初接觸輕型紙大約在90年代末年,到了2003年前后國內盜版圖書市場被一種叫做“蒙肯”紙的內文材料充斥。這種紙的特點是——便宜、顯厚,特別適合內容不多充厚度使用。
紙張的厚度指標通常會采取松厚度系數來衡量計算,系數越高,紙張相對就會越厚。
一張60克的紙,松厚度系數是1.8那么其厚度為60*1.8=108μm/張;一張80克的紙,松厚度系數是1.3那么其厚度為80*1.3=104μm/張;一張128克的紙,松厚度系數是0.8那么其厚度為128*0.8=102.4μm/張。
舉例的三種紙分別是,松厚度在1.45-2.2之間的輕型紙;松厚度1.2-1.35之間的純質紙、膠版紙;松厚度約為0.8的銅版紙,常見的幾大類紙都在這里了。1.4確實是個比較尷尬的松厚度,有些微涂紙倒是會達到這個指標。
繼續計算1mm=1000μm,如果達到一本書正常的書背(脊)厚度,輕型紙的用紙重量顯然會少。假設這些紙噸價相同,重量越低對于一本書的用紙成本也就越低,。對吧,用輕型紙就是為了便宜。
02 輕型紙的由來
對嗎?我們看另一個內容“蒙肯”紙的來源。這段我想表達這張紙不是為了廉價而生,而是作為出版方和讀者對這張紙的理解產生了偏差。
資深出版從業者都會知道這種叫“蒙肯”的紙,其實是一家來自瑞典名叫——蒙肯戴爾(Munkdkal)的紙張制造商,生產的輕型紙。這家公司生產的輕型紙較早成規模引入中國市場。舶來后便使用品牌名稱對其稱呼。隨著廣泛使用,蒙肯紙的名字蔓延開來。蒙肯紙(這里去掉了引號)的特點是——柔軟、輕便且顯厚。在那時作為舶來品,顯然不便宜。
評價一本書,出版機構會評價內容、作者、成本、利潤、裝幀、印刷質量、……;而作為讀者通常評價,內容、作者、品質(消費體驗和閱讀體驗)、價格。
近些年其實價格的先后順序有所變化,更多讀者更在意內容和閱讀體驗了。
我們換位思考,作為出版機構在內容和作者都已確定的情況下,更需要一張便宜且顯厚的紙張解決成本和利潤的問題。
03 廉價的帽子
在那個時期,也就是2003年前后,國產“蒙肯”紙孕育而生。出于對成本的追求,柔軟的特性基本被造紙原料成本的變化所淹沒。用“刺兒頭”一樣的短纖維來提高松厚度,再通過施膠解決漿料之間的鏈接。這樣就出現了閹割版的偽“蒙肯”。隨著廣泛使用,缺少了柔軟光環的“蒙肯”紙,初次被扣上了廉價的帽子。
曾幾何時,出版公司如雨后春筍,利潤成了部分出版機構的唯一目標。當出版機構一味逐利,而忘記初心時。其目標必定是利潤、利潤、利潤。價格廝殺,結果就是連兵器都缺斤短兩,糧草供應也難保障。出版機構,對于內容多不敢松懈,但相對缺乏開源能力。此時繼續節流的方式就是再給材料扒層皮。
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您壓價,制造商不敢拒絕,只能從質量上再給您點顏色。
紙張材料成本里一是漿料,二是填料。當漿料已經廉價,只能再來降低填料成本。于是輕型紙的透印、掉渣、掉粉現象便成普遍。那個年代假煙、假酒,假貨橫行。縱觀歷史,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歌,各個國家有各個國家的國旗,各個發達國家也有初級階段的假貨橫行。就在這個時期,“蒙肯”紙的名字被淡忘,輕型紙的名聲被讀者定義。
那時提到小商品批發市場,第一感覺假冒偽劣;提到路邊的蒼蠅小館,第一感覺臟亂差;提到深藏小巷的作坊,第一感覺小本經營。當然也加上,提到輕型紙,就是劣質,掉渣、掉粉、一摸一手墨,這都是讀書人的真切感受。
如今的假冒已并不偽劣,蒼蠅館也變成了純粹食客的向往,作坊成為了工匠精神。越來越多的精釀酒坊、越來越多宣揚安全關懷的綠色健康、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開始對閱讀體驗執著追求。生活中越來越多對物欲的追求,吃飽、穿暖的目標基本實現,讀書、看電影、聽音樂享受生活,附庸風雅!蔣勛曾說:這個時代如果大家不去附庸風雅,難道要去附庸庸俗嗎?
于是附庸風雅的人多了,有了小資,有了更多文青。
04 新輕型時代
敏銳的紙商,智商、情商、財商出類拔萃,怎一個精明了得,怎會執迷不悟呢?
由于銅版紙的工業感、膠版紙的慘白和鋒利,輕型紙的柔和與輕便再次浮現,成為其顯著優點。隨之而來,通過改變紙張翻閱時的絲向,幫助整本書完全展開,簡而言之翻書時不必再生壓硬掰,而是如好友在她公號里寫的《風吹哪頁讀哪頁》。這個概念正是從電子閱讀普及后,由我敬重的王彩萍老師將此概念及解決方案引入國內出版業的,我希望稱這個由她引領的時代為新輕型時代。
新輕型時代,是即蒙肯后又是一次舶來品的勝利,更是一次在電子閱讀時代對材質升級迫切需求的爆發。我的上一篇《微涂紙還是未涂紙?如何分辨?》中提到,紙張品種的升級大約8-10年一次。這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產品和市場的檢驗,日漸完善。如果沒有記錯,新輕型時代已經有6-7年的光景。進口輕型帶來的閱讀升級已經逐漸被國產輕型替代,甚至日漸超越。
有些細節假以時日再做分享,屆時還有更好的消息帶給大家。
如果按我總結8-10年的紙張升級周期,國產輕型有些已經展露頭角,有些指日可待。其實大家需要揚棄固有思維,從實際需求期待內容載體的功能。他們依次為:健康、承載、舒適、輕便。這里的順序我繼續賣關子,與那些假以時日的分享一并拋出。
本想例舉各種紙的優勢,但是覺得不能因為寫輕型就一通亂比,只是偏重不同,不能損人利己。
新輕型時代是圖書出版行業的一次消費升級,出版機構在更多的為讀者爭取閱讀體驗,從一本書的策劃就開始,被要求紙張順紋和柔軟、輕便。從材料訂單就開始考慮造紙設備的型號與幅面,計算紙張橫幅的裁切尺寸。對紙張的松厚度,平滑度、表面強度、遮蔽度、拉力、色相、白度,挺度、橫縱比、兩面差等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指標要求。隨著國家對紙廠環保、規模的要求越來越高,紙廠也在一次次涅槃。不再簡單粗暴的追求低價競爭,而是抱團取暖,爭取更合理的利潤空間。在這樣的前提下,源頭的利潤得到了保護,制造商停止惡性競爭,轉而開始PK質量,讀者從中會得到更多實惠。
從單純內容承載和閱讀舒適的角度去尋找一種材料,輕型紙是不錯的選擇。見過一些國外的紙張樣本,輕型紙會被稱為厚身小說紙,紙張的顏色用Cream、Frost等美好的名稱描述。
05 不可逾越的鴻溝
但說得再好,輕型紙對于東方人都有這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那便是它的平滑度!
這個指標隨著紙張松厚度系數的提高而顯著降低,所以粗糙的表面成了輕型紙的硬傷。用術語衡量紙張的平滑度,銅版紙的平滑度通常≥100s;膠版紙、純質紙通常≥30s;輕型紙則在15s上下浮動。看指標就能有比較明顯的不同。輕型紙上粗糙的表面肌理就是這一條條的鴻溝。
正如人類對燒烤的喜愛,源自于人類基因中吃到的第一口熟肉;對觸感的認知,源自兒時對母親肌膚的感受。
東方人細膩的皮膚質感影響了對紙張觸覺的認識,相較之下輕型紙粗大的“毛孔”降低了東方人觸摸的熟悉感,這是一種源于基因的認同差異。
前文提到很多西方出版的文字類書籍在用輕型紙作為內文材料,而從中國到日韓、甚至于東南亞國家,都更習慣以平滑度更高、顏色更白的紙張來體現材料的檔次。這些源于生理的感受,可能很難改變!
用我在《微涂紙還是未涂紙?如何分辨?》的結尾——說到這里會有人問,那這么多種紙哪種更好呢?
依據您的內容,用材料加持印件情緒,匹配成本,便于閱讀,避免性能過剩,適合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