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變:社區文化中心方興未艾
與實體書店的喜憂參半相比,社區文化中心近幾年悄然興起,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建設如火如荼。
各級各地一系列鼓勵創新、支持發展的措施,無疑為實體書店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導和資金保障,然而高企的經營成本、電商折扣的沖擊以及國民閱讀習慣的改變,也在無形中增加著書店的經營壓力。
2019年2月,國家發改委、中宣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加大力度推動社會領域公共服務 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行動方案》,提出將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廣、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優先補齊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短板,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這為社區圖書館的建設提供了明確的政策保障,依托各級中心圖書館建立起來的城市書房、社區文化中心等在全國遍地開花。
走進北京市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園區,記者看到,三三兩兩的年輕人并肩走入圖書館,還有不少家長帶著孩子走進文化館參加課程。作為將圖書館和文化館整合到一處的大型社區文化活動中心,這里已經成為市民的書房和文化休閑好去處。據圖書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在原房山區圖書館基礎上建立,集圖書閱覽、文化活動、教育培訓、科學普及為一體,全年開館,分為成人借閱區、少兒借閱區、低幼借閱區、電子書工坊、24小時自助圖書室等共8層,讀者辦理北京市公共圖書館聯合讀者卡即可借閱圖書;文化館設置有舞蹈、瑜伽、美術、器樂等14類課程,讀者通過官網注冊即可報名課程。據了解,附近居民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幾乎把這里當作“第二個家”。
類似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這樣的社區文化空間,是當前許多城市都想打造的樣本。從居民需求角度來看,能夠有一個集閱讀、休閑、娛樂、學習和親子體驗于一身的文化空間,幸福感大大提升;從政府角度來看,建設綜合性文化場所,既能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又可通過對市民需求大數據的分析,進一步提供優質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
定位變:從售賣圖書到營造閱讀氛圍
在閱讀方式不斷變革的時代,以售賣紙質書為主不再是一樁好買賣?
在主管部門“打造15分鐘閱讀圈”的政策引導下,更讀書社以公共圖書館空間延伸為契機,引入社會資本共同經營。截至目前,更讀書社有30多家店鋪輻射京津冀三地,主營業務包括更讀智慧城市書房和更讀文化休閑空間兩種項目類型。
據更讀品牌創意總監程華介紹,更讀智慧城市書房由政府出資,以地方圖書館為依托,通過更讀自主研發的流量監測系統“雷圖智云”,實現主動全安防的24小時無人值守社區圖書館模式。這一系統目前已覆蓋北京93%的書房。更讀文化休閑空間則以商業為主,旨在打造有標簽、有溫度、有靈魂的文化體驗空間。“更讀將自己定位為公共圖書館而非書店”,程華認為,目前書社更大的作用在于提供閱讀的環境和營造閱讀的氛圍,而不僅僅是把圖書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售賣。“把書當作商品賣的時候,書店和超市就沒有本質的區別,更讀的靈魂在于給讀者一種文化感受和體驗”。
與圖書館的項目模式相呼應,更讀書社采用會員制——會員可享受更讀書社線下門店閱讀空間、店內消費折扣、活動邀請優先權、線上專享會員產品優惠和社群抽獎會員福利等,目前會員群體固定輻射人數逾萬人。已經成為文化消費主力軍的“95后”“00后”是否愿意為圖書消費?在程華看來,“若不愿意,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讓他們主動或免費獲得,讓他們喜歡并且樂于分享,從而為積累用戶數據做鋪墊,進而探索書店轉型的另一種途徑。”
國內外不少成功的書店都是將讀者需求作為運營模式,通過獲得讀者需求反哺讀者,實現書店經營的良性循環。日本蔦屋書店的設計理念就是將書店打造成為藉音樂、電影和書籍向年輕人傳遞生活風格的能量基地。
模式變:讀者需求決定盈利模式
一家“未來書店”的盈利模式究竟什么樣?
前不久,單向空間杭州樂堤港店將三樓一塊80平方米的區域改造為面向青少年的專屬閱讀空間——單向青少年club,由自習室、閱讀室、接待和展示區三部分組成。專門為孩子設立閱讀區的獨特價值,成為單向書店的長期愿景。
記者了解到,單向青少年club實行會員制,加入基礎會員可享受青少年專屬閱讀自習室、店內5萬余書籍不限次數不限頻率借閱、個性化閱讀推薦和閱讀能力評估、參與“小小店員體驗計劃”以及贈送全國通用1000元儲值卡等服務。單向空間杭州店店長鄒棟林坦言,青少年club的買單者和真正需求者是家長,他們的選擇具有周期性和規律性,而目前單向空間不會將青少年club的盈利模式作為唯一追求。“我們更看重社會效益,想做面向青少年人文素質培養的服務。”單向青少年club已經在為明年開設戲劇課做準備,未來還會開辦一些針對青少年的野外探索課程等內容。
已經運營了26年的西西弗書店在全國28個省、70多個城市開了230多家店,被稱為“網紅書店”中的“常青樹”。西西弗一直以店面標準化著稱,去年9月在上海開出首家旅行主題店時,曾讓不少讀者意外。
文化空間的擴張,究竟是“千店千面”還是“統一標準”并無定論,而主題化、定制化是很多書店的選擇。記者在采訪中注意到,付費閱讀自習室已經成為不少書店的“標配”服務。鄒棟林認為,作為提供文化閱讀服務的實體空間,書店未來發展方向的三個關鍵詞就是服務、社群和內容,書店通過建立面向不同群體的會員制模式,提供更加細分的內容推薦服務,進而實現書店轉型新生。
不少書店業者都表示,任何形式、模式上的創新,背后都有原始需求作為支撐,隨著書店、圖書館作為文化空間的服務屬性不斷擴充內涵和外延,“未來書店”的場景也將更加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