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把一碗水倒給另一碗,倒的次數多了,水是會減少的。“廢紙-原紙-紙箱-商品-廢紙”的循環,就好比是這碗“水”。
一方面,進水閘門越關越小。
自從2018年開始,通過嚴控外廢含雜率、外廢進口許可制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外廢進口量。
2016年外廢進口2850萬噸、2017進口2572萬噸、2018年只有1703萬噸。2019年全年預計進口外廢量只有1100萬噸左右。外廢利用量僅有2017年的43%。
另一方面,“原紙-廢紙”循環導致存量減少。
1噸廢紙只能出產成品原紙0.85噸,1噸原紙做成紙板、變成紙箱、包裝商品、包裝物廢棄、回收廢紙、廢紙打包……最終被造紙廠回收,能夠收回0.8噸嗎?
當廢紙補充量無法彌補損耗量時,“廢紙-原紙-廢紙”循環是逐級減量的,這就叫“廢紙存量效應”。
2017年是預期廢紙進口會收緊,從而引發市場連鎖應激反應,導致原紙價格翻倍式上漲;2018年正式啟動嚴控外廢措施,也爆發過漲價行情。然而,漲價導致了需求端“塌方”,熄滅了漲價的烈火。
不論需求少了多少,廢紙“循環減量”已成定局,并且已在造紙端顯現——拒外廢1000自損產能850,導致2018年造紙廠開工率嚴重不足。經過2019紙價的寒冬,小型造紙廠大面積虧損直至退出市場,嚴控外廢清盤小產能造紙廠的目標順利達成。廢紙存量效應,隨著時間積累,慢慢形成了拐點。
從今年8月底開始,大造紙廠小心翼翼地試探性漲價,穩扎穩打,升幅已近5%,會不會到年末時積累一個漲停板呢?這種趨勢不容輕視——表明廢紙存量效應已開始顯現!
“廢紙-原紙-紙箱-商品-廢紙”的循環周期估計有4個月,相當于原紙這碗“水”每4個月倒一次,現在收回的廢紙,相對于2018年初已是第5個周期結束了。(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共20個月)如果最初的那碗“水”每月是400萬噸(對應4800萬噸年造紙量),在進口廢紙總量持續減少的情況下,循環5次后,可以維持的造紙產量是多少?
答案是:期初的400萬噸會變成現在的210萬噸,僅有原產量的52.5%。
不是說還有進口原紙嗎?對,如果按每月20萬噸原紙進口量來補充到廢紙里——
答案是:期初的400萬噸會變成現在的232萬噸,僅有原產量的58%。
造紙廠還會添加紙漿、木漿啊!具體數據本編不清楚(總占比不會大),若你知道數據,可以自己算,自己得出新的結果。
由于廢紙的“循環減量效應”顯現需要的時間周期長,一個循環周期至少4個月,如今已循環了5次,按上述推算,原紙產量應該已下降到2017年的六成左右。也就是說,經過20個月的廢紙循環,造紙產量的下降曲線,已趕上了紙箱包裝需求下降的曲線,極有可能已達到了供需平衡的拐點,所以才拉開了原紙價格回升的大幕。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研究一下上面的數據推算,本文不多作解釋。數學不好的直接看上面的結果即可。
最簡單的,對比一下同行朋友生意的變化量,就可知道準不準了。公開查到的造紙產量數據是:2017年4720萬噸、2018年4250萬噸。一直對這個數據深表懷疑:少進口了800多萬噸廢紙,商品出口還會帶走大量包裝物,居然只減少470萬噸造紙量?意不意外?
(即便不準的數據也附后參考)
所以,本輪紙價觸底回升,不能僅用“套路”一語概之,極大可能是供需平衡的拐點到了。近期,又有大型造紙廠提前告知春節停機計劃,也說明確實沒那么多紙可造了。國內減少的廢紙、損失的產能,只能靠海外工廠輸入了。(一年前就說過了,可點擊查看)
包裝下游,早已對漲價脫敏,需求慘淡擺在那兒,漲個錘子!不信了!
不信也是對的,真正對市場有害的,是對市場形勢的過度解讀與曲解。但市場中所蘊含的基本準則,是不會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剛剛過去的雙11,天貓成交2684億。其它各路電商也有大幅提升,表明了剛需的集中釋放。
中國人有年末釋放需求的傳統,均需要包裝支持,這也為紙價反彈提供了土壤。
可以這樣講,由于“廢紙存量效應”凸顯,造紙生產、消費量平衡的拐點已到來,任何增加的需求,或將成為紙價回升的助燃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