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紙產業是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關系密切的重要基礎原料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關聯度大,是拉動輕工業、紡織、農業、林業、印刷、包裝、物流等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關系民生的直接消費品產業。
2009年以來,我國紙和紙板年產量和消費量已超過1億噸,列國際首位。但是,我國造紙業原料嚴重不足。從紙漿消耗情況來看,廢紙漿消耗6302萬噸,占比63%(其中進口廢紙制漿為2063萬噸,占34%);木漿3152萬噸,占31%(其中進口木漿2372萬噸,占75%);非木漿597萬噸,占6%。可以看出,造紙原料有63%依靠廢紙,我國造紙業對廢紙的依存度極高。
近期,中國經濟網發表了黃展的題為《丟掉拐棍建樹理想中國造紙業才能行穩致遠》的一篇口號式文章,片面地解讀了造紙業的基礎原材料外廢。下面我們以制漿造紙科技工作者的身份一一加以闡述。
我國為什么要用廢紙作為造紙原料,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國民對于紙與紙板需求量增大,造紙產業迅速發展,但造紙原料嚴重缺乏,選擇利用優質廢紙作為造紙原料,是全行業人探索出來的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優質廢紙也稱為二次纖維,回收二次纖維作為造紙原料,可減少大量木材使用量,并有利于環保。一般來說,1噸優質廢紙可造紙約800公斤,可節省2-3噸木材,節約用電1000 kW·h,節約用水50 m?。正因為有如此優點,我國大力發展優質廢紙造紙,使造紙業成為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多次得到政府的肯定與表彰。
2017年,我國造紙用進口廢紙制漿2063萬噸,如將此部分原料用商品木漿代替的話,則需要約4000萬噸的木材(按1噸木材生產0.5噸木漿折算)。那么,每年就要砍伐4000萬畝以上的樹木。試問,我國哪有這樣的林地供造紙企業用于紙漿生產。另外,即使我國擁有林業資源用于制漿造紙,那么后續生產還存在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問題。以廢水為例:一般情況,生產1噸木漿,排放廢水30-50噸,處理廢水需花費150元;每年生產2000萬噸木漿替代進口廢紙漿,處理廢水需要花費30億元;每年生產6000萬噸木漿替代廢紙則需要花費90億元。僅廢水一項,應用廢紙作為造紙原料就節省了巨額處理費。
廢紙造紙每年將保留1.2億噸木材,如果拋棄廢紙漿造紙,那么,我國每年額外需要生產紙漿6300萬噸,即需要約為1.2億噸木材,相當于每年砍伐12000萬畝的林地,用量十分巨大。但我國森林資源匱乏,僅約占世界森林資源的5%,遠遠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商品木漿全部依靠進口,正中國外反華學者的言論“中國造紙業全靠國外木材資源,那么地球不久就會毀滅”。
如用廢紙造紙,這些樹將被保留下來。相關研究數據顯示,每噸漿所消耗的樹木,在生長期間能凈化超過800萬立方的水,并吸收超過4000公斤的二氧化碳。這不僅對于中國,對全球來說,都是巨大的貢獻。
為什么廢紙造紙可節約巨額投入?因為即使全部用木漿,所砍伐的樹木要經過化學方法制漿,需要額外投入如下:年產1萬噸制漿設備,按1億元投資計算,那么建立替代廢紙漿的6000萬噸木漿生產線,硬件投資為6000億元。另外,這6000萬噸木漿生產過程中用水以及廢水處理增加投入約為90億元,僅這兩項需花費6090億元,還不包括化學品消耗以及堿回收處理費用。
而廢紙及紙板作為造紙原料,與林木和非木原料相比,不需要備料、蒸煮、漂白等一系列工藝過程,不僅節約了生產過程中需要的巨額費用,還大幅度降低了能耗,減少污染物排放量,優質廢紙及紙板作為造紙原料的優越性顯而易見。因此,采用廢紙制漿是循環經濟的典型。
產品供需關系決定廢紙回用,據權威部門測算,每年伴隨我國商品出口而附加出去的包裝紙、紙板和紙制品接近3000萬噸。所以,為了彌補造紙原料在數量和質量上的不足,需要以廢紙貿易的形式進口大量外國廢紙回到國內。
準確理解國家政策,有利于我國造紙業的發展本著民主作風,國家生態環境部在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修訂草案)》時,多次征求廣大制漿造紙科技工作者和部分專家的意見,我們科技工作者一直以服務于國家、社會、行業以及企業為己任,一致認為含雜率在0.5%或以下的廢紙是優質的造紙原料,這也是上述工作者給政府提出的意見。但《丟掉拐棍建樹理想中國造紙業才能行穩致遠》作者認為,廢紙原料是洋垃圾,這是將民主意見置于國家政策對立面,實屬偷換概念,也是對優質資源的“誤解”,更是對國家政策的“誤讀”。這樣嚴重損害了國家民主作風,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不利于國家對行業的支持。鑒于以上種種,我們認為《丟掉拐棍建樹理想中國造紙業才能行穩致遠》作者在公開發表言論時,要了解行業、企業發展背景,充分咨詢相關領域及行業專家,不能憑空設想,無端揣測。否則,嚴重損害我國造紙行業聲譽,不利于國家經濟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