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前幾天一位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發表了一篇文章,關于禁止進口洋廢紙的話題。行業內紙業專家看到后,做出了回應,所謂隔行如隔山,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問題也不一樣。
研究員發表對洋廢紙的看法:警惕洋垃圾化妝術
生態文明建設已經納入中國國家發展總體布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自國家于2017年7月頒布《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至2018年底,廢塑料進口已經基本杜絕。去年進口的2241萬噸固體廢物中,洋廢紙占76%,達1705.5萬噸,成為“全面禁廢”行將攻克的最后堡壘。
但是,有紙業專家卻提出了異議:“我們可以不叫廢紙,可以叫廢紙回收原料。要容許含雜率占0.5%或者更高的優質廢紙進口使用。”在他們看來,只要更個名換個姓、貼上“優質廢紙”標簽,洋垃圾便可堂而皇之長驅直入,一路綠燈通關闖卡。然而,垃圾終究是垃圾,即便“優質洋垃圾”也不例外。
生態環境部固廢司司長邱啟文明確指出:“固體廢物不是原料產品。對于固體廢物的定義,國際上巴塞爾公約早有法律含義的界定,而我國環境部的定義也與國際接軌。”即使含雜質率較低的固體廢物,在如此大量的進口基數下,對生態環境和公共健康仍然影響巨大。
按2018年洋廢紙進口量1705.5萬噸、含雜率0.5%計,其含雜總量高達885150噸。其可能攜帶的外來細菌、病原體,以及有毒重金屬、含放射性元素的有害物質等,一旦擴散(而這種擴散在運輸、分揀、存儲與生產加工中很難避免),輕則致直接接觸者病殘,重則對全社會的公共健康構成威脅。此外,處理因洋廢紙所生成的污染物,還需要投入極其巨大的人財物力。
修筑抵御固廢的長堤,是保衛祖國綠水青山不受污染、人民健康不受侵害的重要舉措。而入侵固廢——進口洋垃圾里,“洋廢紙”占了大半。如果讓洋廢紙以原料的名義繼續涌入中國,那么,各種洋廢金屬、洋廢化工制品當然可以以同樣或類似的理由接踵而入,國家禁止洋垃圾進口的環保政策就會流產。因此,我們要同心協力共御固廢,全面徹底地禁絕洋廢紙入境,絕不允許任何人用任何借口把中國變成全球垃圾的堆埋場。
之前,進口洋廢紙多用作包裝瓦楞紙生產原料。在國家“禁廢政策”頒布后,國內先進的造紙、用紙企業積極響應:或調整產業布局,建廠海外,把洋廢紙在來源地加工成無害的紙漿;或重新布局采購網絡,打通成品紙渠道供應國內。京東、順豐等電商、快遞公司也研發出了可降解、可循環使用的新型綠色包裝。
自2017年底到2018年年中,洋廢紙進口的減少一度使箱板瓦楞紙價格產生波動。面對挑戰,我國的造、用紙企業攻艱克難。自2018年第四季度開始,紙價大幅回落并趨平穩,市場實現了新的供、需平衡,造紙企業贏利持續增長。對洋廢的治理成為中國紙業先進企業培育新結構、形成新格局的重要契機和必經過程。
既然如此,依賴洋廢紙進口再無必要;那么,為什么還有人繼續為進口廢紙奔走呼號?
2018年3月,美國就要求中國“取消廢紙進口禁令”。這倒是與少數為洋廢進口而游說四方的國內企業、專家不謀而合,殊途同歸。原來,在美國廢紙出口總量中,近半數由幾家中國紙企所掌控,他們把洋廢紙連同所攜帶的污染和病菌一起進口到國內,從這種最低端的貿易與加工中賺取頗為豐厚的多重利潤。
再者,這些企業打著“使用廢紙加工造紙”的循環經濟旗號,還享有國家50%增值稅返還的優惠政策;但在坐享稅收減免、利潤疊創新高之時,他們又何嘗對國內廢紙回收利用作出些許貢獻?
事實上,固體廢物是不是原料,廢紙究竟該不該進口,美國、日本等經濟發達國家早就以行動作出回答:他們都是廢紙凈出口國!即便馬來西亞、越南、印度等欠發達國家,也正緊鑼密鼓地研究禁止洋垃圾入境的方案。越來越多的國家已經認識到,進口固體廢物對大氣、土壤、水的污染,正嚴重破壞著各進口國的生態環境。
我國實施“禁廢政策”、大幅削減洋廢紙進口的實踐,已經無可辯駁地證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能夠源源不斷創造綜合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生態文明,完全能夠也必須持之以恒。
中國紙業對洋廢紙一度如此依賴,或就因為把太多的精力耗在為繼續進口洋廢紙尋找理由,為眼前的蠅頭小利尋找借口,甚至想出為洋垃圾改名,以規避禁廢政策這樣自欺欺人的“損招”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當每一個中國紙業人都把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傾注于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中時,洋廢紙就將成為實至名歸的“廢物”。
原文摘抄(作者為華頓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但是紙業專家對此有不同的見解并作出了相對的回應
紙業專家認為:廢紙不“廢”!概念有所混淆
從文章看,作者提出觀點的論據多來自網絡信息,作者本身對造紙行業并不了解,也沒有實地的調研或者采訪,也或者是有其他更深層次的原因,導致了作者提出的觀點,與當前國家的環保政策并不相一致,對當下中國造紙行業的發展也不適用。
在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在講話中提出: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他強調要大力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化。造紙產業,特別是以廢紙為原料的造紙,制漿過程簡約,而且能耗低、污染少,是典型的循環、低碳、生態、可持續發展行業,研究生態環境的學者把“廢紙”稱為“城市森林”。
廢紙既是“森林”,自然就不會是“垃圾”。而作者在文章中寫道“洋廢紙……是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必須攻克的最后堡壘。”顯然是把進口廢紙、固體廢物與洋垃圾幾個概念混淆了。
固體廢紙不等于洋垃圾
在2013年1月31日海關總署發布的《海關總署關于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監管嚴厲打擊“洋垃圾”走私的通知》,將“固體廢物”定義為國家實施進口許可證管理、可以循環利用的再生資源;“洋垃圾”的定義則是在《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中所列境外產生的電子垃圾、生活垃圾、醫用垃圾、工業礦渣、舊服裝、建筑垃圾等。顯然,固體廢物不等于洋垃圾。屬于固體廢物的進口廢紙,也就不會是洋垃圾。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廢紙與已經被完全禁止進口的廢塑料、廢鋼材不同,是目前污染最低、最符合循環經濟要求的造紙原料,對于缺乏原生漿的我國來說,廢紙資源是我國成為造紙業強國的堅實基礎。
不提倡進口廢紙全部取消
首先來說,這對減少洋垃圾進口并沒有實際意義。前文提到了,進口廢紙本身不是洋垃圾,而且現在進口廢紙的含雜率已經降到了0.5%以下,也是理論上廢紙可能的最低含雜率,尤其是海關檢驗檢疫機構在國外、國內兩道嚴格檢查后,隨進口廢紙進入國內其他雜質的數量已經微乎其微。即使有極少量可能帶入的雜質,通過國內造紙企業在生產工藝、廢渣利用等環節的創新與投入,已經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固體廢物的零排放在某些企業已經達到。
其次,我國造紙行業長期面臨纖維原料短缺的現實,國內生產原生木漿的數量不足,增長空間有限,國內可回收使用廢紙的利用率已經接近極限,非木漿雖然有發展前景,但是短期內還面臨規模化生產與環保的技術難題,增量不會很快。因此只能通過從國外進口纖維原料來支撐行業的發展,這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外匯,還增加了中國企業發展的對外依存度,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據中國造紙協會年度報告,2018年全國紙及紙板生產量10435萬噸,較上年減少了6.24%,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造紙行業產量下降最快的一年,這里面有國內宏觀大環境的影響,而進口廢紙量的大幅下降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不僅給企業帶來了經營風險,也給上下游的回收、裝備、化工、包裝、印刷、物流等多個相關行業帶來了影響。
從2012年起,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把“穩中求進”作為中國經濟工作的總基調,而造紙行業的發展也一直緊隨國家這一方針,用轉型升級推動了行業的高質量發展。然而如果沒有“穩定”的原料供應,行業的“前進”就沒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