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規模以上造紙企業倒閉近百家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1~12月規模以上造紙生產企業2657家,而2017年1~12月規模以上造紙生產企業2754家。2018年倒閉了97家年營收2000萬以上的造紙廠,而小型造紙廠被關停、倒閉的數量更是不可計算。
對于造紙行業來說,關閉經營不善的企業可以算是“剝離不良資產”,也是包裝產業升級的必然趨勢。那么,剝離這里“不良資產”后造紙企業現狀如何呢?
通過數據可以看到,通過關閉不良企業,造紙廠營收、利潤相應下跌,但庫存、負債率、虧損企業數卻并沒有減少,行業總資產還逆勢增長188億元。其背后的意義不言自明:在需求總體下行的2018年,這些“消失的造紙廠”并非徹底消失,而是被大魚吃小魚,變成了其他造紙企業的養料;由于庫存、負債率、虧損持續擴大,2019年,造紙行業必然將會面對更加血腥、更加激烈的行業兼并。
造紙產能的整合,才只是剛剛開頭。
關停大潮下的30家造紙巨頭,剩者為王
近年來,隨著環保政策趨嚴、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和外廢進口政策的變革,大批落后造紙產能淘汰,這股風潮逐漸蔓延,即使是排名行業前30家的造紙巨頭也不能幸免。
通過對比2017年與2018年重點造紙企業產量前30名企業名單可以發現,在關停潮下,東莞金田、東莞順裕、浙江新勝大控股以及山東泉林皆不幸掉落榜單。此外,2018年前30家造紙企業總產量為6728.81萬噸,在入門門檻降低的條件下,相比2017年的6552.01萬噸還有176.8萬噸增長。
而刨除這30家造紙廠6728.81萬噸的產量,剩余的2627家較小的造紙廠,卻要從總計4706.19萬噸的剩余產量中奪食。面對這么小的盤子,幸存的數千家小規模造紙廠必然大批淘汰。
產能整合是國家意志,以及對三級廠的警示
包裝行業上游產能的行業整合是國家意志。根據《中國包裝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形成年產值超過50億元的企業或集團15家以上,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實現大幅增加"的目標,大量落后造紙產能的淘汰是必然。
回顧2018年的9、10月份,由于“金九銀十”旺季爽約,圍繞著去庫存的勾心斗角在紙廠巨頭和中小紙廠之間暗中展開,最終玖龍以三次降價公告宣布其去庫存戰役“戰敗”告終。(相關閱讀:記玖龍的首次“戰敗”:一場無聲的去庫存暗戰!最大贏家還未露面!)對于下游眾多包裝印刷企業而言,中小紙廠可以說是天然的價格盟友。
小規模造紙企業的退出使得中國小型的包裝企業失去了廉價的原材料渠道,而采購量大、信譽較好的大紙箱廠獲得一定的價格優勢,成本優勢從小紙箱廠倒置到大紙箱廠手中。
消費包裝、工業包裝的大客戶越來越重視自身包裝供應鏈的安全,對于供貨穩定的大型包裝企業依賴加深。而從終端客戶的角度來看,上述因素使得中小包裝企業的供應狀況出現了不穩定因素,這無疑是他們不愿面對的。面對上游轟轟烈類的整并潮,紙箱廠應該拒絕隔岸觀火,采取積極行動應對。這里有三條方略性意見供大家參考。
調整心態:扭轉“能混一天是一天,能開一個單是一個單”的混日子心態,做好持續生產的打算,捕捉時機更新設備、升級業務,一飛沖天;開源節流:想法設法擴大需求,增加訂單流轉量,在上游紙廠降價的空窗期時間準備好充足的彈藥,為第二、三季度可能的價格反彈做準備;整合同行:產業升級是趨勢,眾多中小三級廠的也不能落后于人,可以進行適當的聯盟,以類似行業聯合會,優勢互補,發揮集體力量,增強三級廠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