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紙包裝市場雖然已經度過了2012年那幾年的“野蠻生長”的階段,但屬于這個行業的“草莽時代”仍然沒有過去,紙包裝行業集中度低的問題同樣突出,在一次次漲價潮中留下的后遺癥、信任感缺失漸漸成了制約行業繼續前行的最大桎梏。
上游造紙廠“大權在握”
行業鏈頂端掌控一切
相信這幾天,我們又一次看到,“紙板廠無奈,提價xxx”這樣的新聞刷遍了朋友圈,其中漲價的理由大約便是“原紙價格混亂”、“成本大增”之類。但看多了多少也有一些讓人麻木了,
紙廠一手握著廢紙定價權,另一手握著原紙定價權,一時間“大權在握”,從近兩年來一次次漲價潮中,紙廠不管是從營收還是利潤來說,都賺了個盆滿缽滿,就從2017年各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玖龍紙業、理文造紙、晨鳴紙業這樣的巨頭凈利潤增長分別在90%、53%、119%,更有甚者,山鷹、岳陽林紙、博匯的凈利潤增長都是在450%以上。
紙品價格上漲頻繁,造紙廠跟下游包裝生產企業采用階段性報價,不簽長期合同,有造紙企業,每個月就要給紙箱廠報價兩次。就連從事包裝行業30年的老商人也表示,紙品漲價的高頻率,也是頭一次碰見。這一時間讓很多包裝廠措手不及。于是,紙廠盈利了,紙箱廠虧損了。
那時候,雖然造紙廠可以隨時給包裝廠漲價,而包裝廠卻無法將價格轉嫁到自己的客戶身上,因為他們的客戶很多都是簽訂的長期合同,不能隨意做更改。于是包裝企業最終成為利益受損的“夾心”,在上海的包裝企業普遍虧損在10%左右。
中游紙板廠最開心
下游紙箱廠卻哭暈在廁所
以前紙板廠都是造紙廠吃肉,我喝湯就行,但現在,二級廠似乎也學聰明了,上游紙廠就算漲價,那我也不著急進貨,先把價格提起來,把漲價壓力傳遞下去再說,于是便有了紙廠漲價,紙板廠跟漲,紙廠訂單依舊清淡的景象。紙廠漲價函反倒成了嫁衣。漲價潮下挨批評最多的是造紙廠,但賺得最多的也是紙廠,可以說是痛并快樂著,壓力最大的自然是紙箱廠,一邊是漲價,一邊是想改又不敢改的長期訂單,紙板廠于是成了最開心的,喝完“湯”不夠,還能吃口“肉”。
之前紙廠漲價函下來后,紙板廠提價可能還要等上半個月,但現在,這個時間間隔已經大大縮減。更甚至是紙廠漲價函和紙板廠提價消息一起刷屏,就像十二月份那波漲價行情一樣。
當然那種難以對客戶提漲價的那份“羞澀”也已經蕩然無存了。接下來就是紙箱漲價帶動紙包裝終端也紛紛漲價,比如食品行業。啤酒、白酒漲了,茅臺都已經漲到天花板上去了!雖然這不能全怪紙品包裝行業,但多多少少還是有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