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今年“雙11”,快遞量再次刷新歷史記錄,但十幾億件快遞的包裝物都去哪兒了?在“雙11”的第10年,這個問題依舊難破解。以北京為例,11日到19日,全市包裹投遞量為8300余萬件,同比上升59.6%,按照每個快遞包裝0.2公斤估算,平均每天產生1844噸包裝垃圾。盡管快遞包裝渾身都是“寶”,紙箱、塑料都能再利用,但離規范化回收依舊路途遙遠。
1、紙箱回收機拼不過垃圾桶
18日傍晚,北京交通學的“近鄰寶”快遞服務中心人流如織,一些剛取完包裹的學生站在路邊把快遞拆開,將紙箱和包裝袋丟進垃圾桶。
快遞服務中心門口的5組垃圾桶已全部“淪陷”,成為快遞包裝的“收容所”,許多紙箱摞得比垃圾桶還高,一些紙箱塞不進去,就被直接放在地面上。這些垃圾桶里還摻雜著生活垃圾,比如帶有油水的餐盒。
就在一個多月前,這里還立著兩臺紙箱回收機。其中一款可以直接投入壓扁后的紙箱,另一款智能廢紙回收機需要掃碼投紙箱,機器能自動將廢紙粉碎,并給投遞紙箱的用戶贈送積分,達到一定的積分可兌換禮品。如今,智能廢紙回收機已經被閑置在快遞柜一側,無法使用,另一款機器也不見蹤影。
記者聯系到智能廢紙回收機提供方,相關負責人解釋,由于用電問題還沒有解決,這臺機器暫時無法使用,不過,機器此前在這里試運行過一段時間,每天有30到50個人次投遞紙箱,使用率并不高。“雙11”期間,位于北京師范學的智能廢紙回收機正在運行,但一臺機器好幾天也沒有裝滿。
“之前看到過回收機,但覺得放機器里太麻煩,還要排隊,我們比較看重處理紙箱的便捷性。”一名學生告訴記者,她通常把紙箱放在垃圾桶旁邊的地面上,塑料包裝物則丟進垃圾桶。“應該會有人來撿走吧。”她猜測。
2、混入垃圾回收效率打折扣
扔進垃圾桶的快遞垃圾會去哪兒?記者發現,“拾荒者”成為收集紙箱的主力,但相比快遞垃圾的產生速度,他們的力量依舊有限。
在北京交通學的快遞服務中心附近,一位老奶奶正在翻揀垃圾桶,她把垃圾桶表面的紙箱取走,眼前出現了一包生活垃圾。“垃圾下面肯定還有廢紙箱,但翻著太困難了。”她說,“靠這個也掙不了多少錢,我就是吃完飯沒事兒了出來撿撿,再賣給附近的回收站。”
在海淀區的一處廢品回收站,廢品回收員王師傅正在夜色中給廢紙箱裝車,車上多數是規格的紙箱,很少有小型的快遞紙箱。“我們現在兩天才發一次車,因為一天回收上來的量根本裝不滿。”廢品回收員王師傅介紹,平時每天能收500到600公斤廢紙,“雙11”期間每天只增加了200到300斤。“現在1公斤廢紙收1.2,比年初降了5毛錢到6毛錢。”他說,這幾個月紙價一直在下跌,也影響了人們收集廢紙的熱情。
即使紙價反常下跌,但對于造紙廠來說,廢紙依舊是香餑餑,隨著進口廢紙的減少,國產廢紙成為造紙重要的原材料。據了解,如果前端分類得當,90%的快遞包裝廢棄物都可以再利用。但一旦進入垃圾桶,回收率和回收質量就會降低。記者曾在北京一處垃圾分揀站看到,經過機器風選,進入生活垃圾的部分廢紙被壓縮在一起,紙張就像被“漂洗”過,質量打折扣,更有一部分被污染的紙張無法得到回收。
3、小區垃圾分類“形同虛設”
國家郵政局去年發布的數據顯示,超7成用戶會把快遞包裝當作“垃圾”處理,只有19%的用戶將快遞包裝二次利用或他用。據調查,無專門的回收機構是快遞包裝回收面臨的最主要問題。
今年“雙11”,一些高校的菜鳥驛站設立了可直接投遞的紙箱回收臺,聯合造紙廠減少廢紙流通環節,并實現了地圖查詢。用戶可在高德地圖上搜索“菜鳥回箱計劃”,點擊附近“貢獻快遞箱”的標志,查看回收臺的位置并導航前往。
在北京,已有十余所高校設立了這樣的紙箱回收臺。但在快遞包裹更為分散的居民小區,快遞紙箱回收顯得更加困難。記者走訪一些小區發現,不少垃圾桶上雖然標注著“可回收”或“不可回收”加以區分,但垃圾桶內依舊混雜著紙箱、生活垃圾、廚余垃圾等各類垃圾,提高居民垃圾分類意識、實現真正的垃圾分類刻不容緩。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協會廢紙分會秘書長唐艷菊表示,城市環境治理體系對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小散回收站、打包站采取關停措施,城市垃圾減量、垃圾分類也迫切需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分流可回收物,新的回收體系即將重構。必須盡快建立國內廢紙回收行業規范,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做強,提高行業集中度。同時,建立規范、綠色的城市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勢在必行。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制定的《綠色再生資源分揀中心建設管理規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預計年內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