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進入深水區,廣東的造紙業在經歷了瘋狂的火暴行情后,產能不減反增。但隨著市場需求的萎縮,出口貿易的式微和環保下半場的深入推進,被動去產能已是迫在眉睫。
7月2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了《廣東省2018年度碳排放配額分配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造紙等排放量大的6個行業將面臨著更大的環保成本壓力。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名單中列出了56家造紙企業,另外還有9家有新建擴建項目的造紙企業。
與2017年的排控名單相比,2018年廣東省造紙行業增加了增城永耀紙制品有限公司、肇慶科倫紙業有限公司和惠州福和紙業有限公司三家企業,減少了東莞市祥興紙業有限公司一家企業。
早在2016年12月,包裝地帶就向造紙與紙板行業示警,警告未來兩年行業將面臨需求斷崖下滑的壓力,提請這些行業不要擴張產能。可是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看到的2017年卻是十年來產能擴張最瘋狂的一年。
進入2018年,形勢急轉直下!紙板行業上新增的24條高速瓦楞紙板線基本處于停機、半停機狀態,造紙企業停機保價成了新常態。接下來,如果不發生經濟奇跡,大量過剩產能被動收縮將不可避免。
對于眾多造紙企業來說,像上海中隆那樣,將這些產能轉移到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地區,將是這些企業扭轉不利局面的為數不多的辦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