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紙友說
在廣東,老板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板的卻很不愿意被這樣稱呼。
多數人都認為老板就是坐著指揮別人輕輕松松就把錢賺了,但是殊不知老板才是最大的苦行僧。
現在企業難做,尤其是制造業,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可是制造業也是一個國家必不可少的行業,為何如今如此難做?出路又在哪里?
今天的文章會詳細介紹到。
作 者:蔡洪波
圖 片:視覺中國
來 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你才是老板,你一家子都是老板!
在廣東,老板曾經是一種尊稱,現在,有些當老板的卻很不愿意被這樣稱呼。
不久前,一個在新三板掛牌的照明企業老板跟筆者喝茶,說了一個笑話。
幾個朋友一起到深圳某餐館吃飯,服務員照例問:“幾位老板,誰點菜?”其中一位突然發飆:“你才是老板,你一家子都是老板!”這一似乎無來由的憤怒恰恰一下子擊中了太多中小老板的心。
現在做老板苦啊,特別是搞制造業的,有時真覺得上下無路,進退兩難,日日焦慮,前途迷茫。
每天一睜眼便是各種成本開支,每個月面對山一樣的薪資稅費,在都是剛性約束,哪里的支出緩了晚了,馬上就能要你的命。
而收入呢,捉襟見肘,入不敷出是常態,殫精竭慮焦頭爛額常常得到的卻是一堆應收賬款。
所以說,不是“大神”誰敢做老板,不是“傻瓜”誰愿意去做老板呢?
聰明的人聰明的錢早就開始大規模地撤出制造業。
老板們為什么這么痛苦?
中國制造業基本靠代工起家,在“微笑曲線”中處于最底端,活最臟最累,利潤卻很薄。
早年要素價格低的時候,還是有利潤空間的。可是這些年,原材料價格在漲,人力成本在漲,辦公成本在漲,唯有產品價格漲不起來。
專做外銷代工的企業反映,洋人們把你的利潤掐得死死的,能算到小數點后面兩位數。
做內銷的則因為某寶、某多多等電商平臺把價格穿透,而線下的假冒無良小作坊企業橫行,正經做企業的根本無利可圖。
老板們的痛苦不僅來自市場。
公司利潤本來已經薄如蟬翼,卻還要經常與方方面面的權力部門打交道,誰也得罪不起,哪里疏忽照顧不到都可能會被“弄死”。
制造業的老板幾乎就是個“超人”,要管產品,要管銷售,要管財務,要管人力資源,還要懂法律,哪里出致命的問題企業分分鐘完蛋。
沒有人為你分擔煩惱(家人也多數不理解,因為沒有時間陪他們),但打你主意忽悠你想坑你錢的人卻如過江之鯽。
老板們也會請一些高管,但高管們拿著高薪周末節假日休息、偶爾打打高爾夫、一不高興還拍拍屁股走人,老板往哪走怎么走?
普通員工也不好惹,想干就干,想不干任性辭職,所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老板和員工之間的約束完全是不對稱的,員工權益大如天,動輒到勞動部門到法院告老板,一告一個準。
社會上甚至出現了無賴高管無賴員工,不少老板在交流時直言是真正的弱勢群體,處處受氣,無人心疼,苦也苦也!
我認識的一個老板,企業規模有幾個億,1000多員工,他成年在國內外飛來飛去。(注意:飛來飛去不是去旅游,而是為了生意。)經常飛的人知道,就一個字,累。
這個老板十多年大多數時間都是住在廠里的,他有老母要孝敬,有妻兒要照顧,但沒有時間,停不下來。
有的專家總說老板們不懂生活,不懂管理,以前我搞大眾媒體的時候也這樣想,以為在機場候機室買幾本書看看就可以對企業事務指手畫腳。
這幾年跟這些老板走近了才知道以前的想法有多幼稚,世界500強企業的做法能隨便套用到中小企業嗎?這是典型的“站著說話不腰疼”。
你來搞一個1000人的制造企業試試?那些在電視上在各類論壇上口若懸河高談闊論的專家學者只需到這種企業做半年的老板,可能想死的心都有了。
有人說,老板們不是都很瀟灑的嗎?喝著拉菲唱著歌泡著妞就把錢給賺了。
可能的確有極個別的房地產老板和他們的二代過著這樣的生活,可能的確有個別貪腐的國企領導人有很多情人和別墅,但是在以民營資本為主的一般制造業,說老板們整天燈紅酒綠的社會輿論真的是誤導。
其實大多數制造業老板都生活簡單,衣服包包車子都很一般,有的甚至像苦行僧。低調沉默,忍耐堅守,不眠不休,在某種程度上,目前中國制造業的許多老板就是在修行。
許多中小制造企業有所謂“內賬外賬”,因為如果只有一本賬,照章納稅繳費,他們都不知死過多少回了。
筆者的公司曾協助已經上市的照明企業尋找并購標的,被并購企業的規模和行業地位都OK,最后一談到財務狀況就走不下去了。因為他們的開票收入和談判時要的估值相差太遠。
對部分企業設“兩本賬”的問題,本人是堅決反對的。但看著這些老板們“春種夏耘秋收冬藏”,一年辛苦下來口袋里剩下的銅板沒幾個,又只能默默地表示理解。
或曰:這么苦,這么難,他們為什么不選擇離開?
他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開過公司的人都知道,由于這幾年推行商事改革,注冊一個企業可能只需一天,可要注銷一個企業一年也不一定辦下來。這還不是主要的。
制造業企業往往要在一個圈子里建立一個龐大的生態系統,供應商系統、渠道商系統、行業人脈系統,方方面面牽涉的人很多,破產跑路注銷企業的成本其實是很高的。
這樣的事情一旦發生,你在這個行業這個圈子就再也呆不下去了,也就意味著這個人的事業生命就此終結了。
因為對制造業老板來說,離開一個熟悉的行業,到另一個陌生的行業東山再起幾乎是概率極低的事件。
所以對許多老板來說,即使公司利潤薄無可薄,甚至虧損,也必須苦熬歲月,一天天耗下去!
筆者認識的另一位老板,企業最輝煌的時候有2000多工人,現在逐年萎縮已經不到100人。
在廣交會上獲得一個訂單,幾十萬塊錢的單子涉及產品的類別居然有幾十款,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
還好企業經營了20多年,有一些老底子,現在沒有關掉工廠,也只是為了保持一種存在感,半死不活,聊勝于無。
另一位仁兄還不如他,企業資金緊張,在小貸公司借了錢,結果本息越滾越多,終于難以為繼,企業停產。
欠供應商的錢,欠小貸公司的錢,欠房租欠員工工資,但他不跑路,每天到公司上班,任你打任你罵,一定負責到底,聲稱有錢再慢慢還上。
制造業老板們的“二代”要么不愿接班,要么接班很不順利。
對于銜著“金湯匙”出生的“二代”們,一方面正好碰上目前制造業的困境,父輩們的苦逼看在眼里,幸福指數太低,不愿跟著吃苦受罪。
另一方面社會上充斥著賺快錢的急躁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氛圍,必然影響到他們的意識形態。
明星們幾天時間片場待待幾千萬到手,給房地產商站個臺就是兩三百萬,網紅們裝瘋賣傻做做“外圍女”就可以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而制造業呢,廠房設備車輛一大堆固定資產,供應鏈渠道端一大堆人脈,研發產品、銷售產品、售后服務每個環節都要把心操碎,一年辛苦下來還掙不了幾個錢,你說何苦來著?
前幾天看到一篇網文,說某個企業一年200萬的收入,利潤只有2萬多塊錢。我想說,有利潤算不錯了,許多制造企業一年收入幾千萬,沒有利潤甚至虧損的比比皆是。
或曰:利潤薄如紙,是企業沒有競爭力,為什么不轉型升級?
缺錢啊。本來利潤不高,各種稅費一除,一年下來根本難有積累;找銀行呢,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喊了多少年,問題解決沒有?您心里沒數嗎?
那小貸公司呢,的確有制造業老板走投無路到民間高息借錢,結果大家知道的,一沾就死。
其實就算勉強湊到了錢,搞開發搞設計搞創新,可新產品上市沒幾天,山寨、假冒產品就鋪天蓋地而來。
于是企業又要張羅打假,而結果多半身心俱疲收效甚微。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坐擁愁城,無計可施。
制造業企業集聚區域珠三角、長三角、閩南三角洲都是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地區,這些區域的制造業日子都不好過,其它地區東北、西北、中部地區中小企業的日子會比他們更好嗎?
中國不能沒有制造業
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一大成就是發展了全世界最完備的制造業體系,中國的綜合國力因此大大提升,全民因此由40年前的缺吃少穿邁入大多數人實現小康、少部分人富裕或貧困的“新時代”。
“改革開放富起來”靠的就是工業,未來中國“強起來”還得靠工業。
我們永遠要清醒地認識到,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來說,制造業過去、現在、將來都是國之根本,其重要性怎么強調也不為過。
中國最大的國情之一就是人多,就業難。
盧森堡可以靠金融業,泰國可以靠旅游業,甚至俄羅斯靠賣石油天然氣就能很好地活下去,而中國絕不可能。
那么僅靠不到100個央企,僅靠阿里巴巴、騰訊等一些互聯網龍頭,能解決中國最大的就業難題嗎?更不能。
有人說,從制造業中擠出的工人,女工可以做網絡直播,男的可以做外賣小哥啊,讓人只有“呵呵”啦。
毋庸置疑,國家政策、社會輿論的著力點還是要放在中小企業身上。
中小企業在全部注冊企業中占比99%以上,解決80%的就業人口,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而制造業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只有充分激活中小企業特別是廣大制造業的潛能,讓他們能夠健康滋潤地活下去,他們才有能力上供養政府財政,下供養員工家庭,全社會才會真正生動活潑地良性運轉。
體系完備的制造業正成為當今世界國力角逐的重要砝碼。
中國制造業能獲得今天的國際地位,是中國人幾十年的勤勞奮斗,用一代代人的心血和汗水換來的,來之不易,務須善加珍惜!
美國和中國的貿易逆差為什么那么大,就是因為美國制造業空心化,把又臟又苦賺錢又少的活讓中國人干了。
美國人本來以為自己很聰明,中國人沒日沒夜地苦干,他們躺在沙灘上曬太陽,坐享中國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但多年之后,中國國力在制造業的底色上全面崛起,中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債越來越多,美國人這才發現以前的路有問題,于是特朗普政府終于“惡狠狠”地和中國開打全面貿易戰,并且發起制造業“回流”美國本土的運動。
對美國來說,你中國有一千個恒大、一萬個碧桂園,他絕不在乎。
但中國要是有10個華為、100個京東方這樣的制造企業,有10000個德國中小企業那樣的“隱形冠軍”,那美國絕對如坐針氈,如臨大敵。
“中興事件”是“導火線”,其本質就是美國要在戰略上遏制中國,會選擇先進制造業作為突破口。
“中興事件”不是自由市場意義上的企業競爭那么簡單,它是大國博弈的一枚棋子,其政治意涵極其強烈。
我們現在有時候會片面強調服務業的重要性。
中國的服務業以前不發達,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偏低,大力發展服務業當然是必要的。
但我們經常會犯非此即彼的低級錯誤,由于強調了服務業,制造業的地位好像就被邊緣化了。
筆者覺得,在中國的基本國情下,制造業永遠比服務業重要,制造業是皮,服務業是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以制造業為主的德國和以服務業為主的意大利,兩國的國力國情對比一望便知。
在行業舉辦的各種會議和論壇上,筆者曾多次向堅守在一線的制造業老板們致敬。這真的不是裝逼,而是發自內心的真情流露。
因為做一個制造業的老板有太多不易,能選擇在困境中堅守的人理所當然地應該獲得鮮花和掌聲。
也許主觀上他們只是為了個人和家庭有更好的生活,客觀上卻為國(納稅)為民(出薪)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他們可以選擇退出,不再參與這個“責任越來越大,麻煩越來越多,利益越來越小”的制造業游戲。
但是每個制造業老板的退出,都意味著國家稅基的減少,一批國民的就業難題又會被推到社會上。
必須留住制造業的老板們!制造業老板的痛苦若不能得到緩釋,他們的萎靡乃至離開將是我們這個大國經濟最危險的事情。
制造業的出路在哪里
結語
董明珠:既然選擇了制造,就不要后悔!
1
東莞在我的心中非常深刻,東莞有無數制造企業,而東莞如今知名天下,是來自于中國制造。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走得最快的省份之一,我們有機遇將智慧展現出來,保持走在“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前列。
在當下的新時代,我們如何創造出新的輝煌,并為此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是我們應該思考的。
首先,人才是創造的原動力。
在改革開放初期,“南下淘金”是很多人的夢想。
隨著改革開放40周年,從模仿、組裝,到今天走上了自主創新之路,廣東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在做大做強的今天,我們要更加關注短板——人才。
企業發展沒有人才,就沒有創造的動力,發展就會停滯不前了。
格力12000名技術人才當中,大部分是年輕人。年輕人是具備創造活力的,很多年輕人都通過創業自我實現,但這樣的創業成功率很低。
作為龍頭企業,我們有責任為年輕人打造出實現自我的平臺,給予他們發揮創造的機會。
人才最重要就是道德,如果沒有品德,僅僅有技術的人才并不行。我們要給平臺,給年輕人,有思想的人,將他們的夢想實現。
▲制造業對不同類型人才的技能需求
2
第二, 企業管理要在斗爭中成長。
格力電器為了抓質量,我們可以坦誠面對自己的不足。
因為公司一把手、管理層,就好像風,吹什么風,員工就像草一樣往另一邊跑。
所以,從我成為格力總經理的那一刻起,就堅持任何時候出了問題,首先不要怪員工,管理層要找找自己的問題。
我們每一位企業家,要將企業做好,也要先革命自己,要勇于承擔責任、面對問題。
2001年,我們出現了員工罷工、劣質產品的現象,我們開始研究企業究竟怎么了?有制度、有要求,為何會如此?
于是我們設立無數信箱,擺在廠長辦公室門口。但是廠長有權力隨時叫員工走人,沒人敢去投訴,所以形同虛設。
后來決定將總經理信箱設在廁所,于是最多時候收到了700封投訴。
今天有人問我,企業搞成這樣,是受哪一個企業的啟示?實際上,管理模式是我們企業不斷糾正糾錯,最終才進化成了完整的管理模式。
現在我們的管理模式已經在國家進行評審,可能有一天會成為中國標準。
當然這些都是小事,但恰恰是解決了小事,才沒有發生大事。
從管理的角度來看,設立總經理信箱,了解員工的訴求后,發現員工的訴求非常可愛,員工只要公平。
但是很多企業的中層干部已經將權力為自己所用了,給員工工資的高低不是根據工作表現,而是跟中層的“關系”,所以企業也有腐敗。
我也曾經犯錯誤,導致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但是及時調整過來可以避免企業遭受更大的損失。
作為企業的一把手,一方面要勇于擔當,敢于拍板,要有廣闊的胸懷和格局,不要怕犯錯誤。
另一方面,一定要嚴謹,要做好風險評估,擁有承擔風險,在做好風險預案的情況下,敢于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3
第三,要有自主技術,創新永無止境。
我的耳朵非常靈敏,只要聽到空調的聲音,就知道是不是格力的產品。
但創業之初,格力跟所有家電企業一樣,技術沒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國內也沒有行業標準。
在這種環境下,格力能成為世界型的企業,是用“材料”堆出來的,當時的格力重達15公斤,是其他空調企業難以媲美的。
那我對于創造的理解是什么呢?
端在自己的手上,如果依賴別人只能跟著后面跑,要自己站起來。否則別人不給你靠,你就倒下。
這就是我們這么多企業家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寧可慢一點,也一定要掌握核心技術。
從單一的空調到多元化的產品體系,格力一直在走自我研發的創新發展之路,是創造+制造促使格力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以日本某設備為例子,對外的售價是500萬元,但是中國制造不到300萬元的成本就能生產出來了,這件事情燃起了我自我研發生產設備的心。
2013年,我就主張投資智能裝備。那時候很多人都保持懷疑的態度。幾年過去后,結果證明我們成功了。
如今,我們研發出數控機床、激光切割機等設備,連核心零部件都是格力自我研發的,我們研發出來的模具設備,精度比進口快20%,成本卻大幅下降。
格力可以喊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但是一家不夠,不能單打獨斗。
▲格力部分智能設備
4
第四,要有定力,選擇制造就不要后悔。
曾經有人質疑我做手機,你能不能搞好你自己主業先。其實我好不好,我自己最知道。
當有一天你的手機能夠和家里產品連成一片的時候,那將是怎樣的場景?格力做手機是為這樣的時代做布局。
大數據物聯網時代,究竟是什么時代?
過去一片恐慌,互聯網會將我們傳統企業壓垮,沒有制造業你行嗎?都能變成馬云賣東西,但是起碼要有東西賣吧?
我們制造業賺的錢,不像房地產、金融、投資,我們要有定力,即使受到委屈,既然選擇制造就不要后悔。
有人說我天天不干事就干網紅,我想說的是,如果我不站出來發聲,格力就要被收購了。
我們連講真話的勇氣都沒有,還談何社會責任。
我們是家電行業唯一不做房地產,不做金融的企業,我們堅守信念,我們的制造是為了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發展過程中,我們與命運作博弈的時候,遭到打擊時,我想大家和我一樣都應該有感受,我們在任何時候都要有信心,堅定自己的信念。
沒有信念,不管溫室還是狂風暴雨都有可能被擊垮,但是有了信念我們就可以排除一切困難。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單仁行的所有分享,希望董小姐的一番話能給各位帶來一點點思考。那么各位,選擇了制造,你們有后悔過嗎?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