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7月12日,在沐川縣永福鎮雙河村5組村道邊的竹林坡地上,一根根爬滿藤蔓的支架遍布,藤蔓上一串串套著袋子、拳頭般大小的獼猴桃簇擁在一起。早上6點不到,獼猴桃園主人楊昌武已忙開了。
一年前,楊昌武還在這里經營著一家土法造紙作坊,過著“靠山吃竹”的日子。轉變,源于沐川關停土法造紙廠的“環保攻堅戰”:去年2月至6月,沐川逐步關停了全縣1247家土法造紙廠,結束了這個行業在當地的污染史。
然而,真正的考驗或許從那時才開始。
沐川縣林竹資源豐富,土法造紙有著上百年歷史,村民代代都過著“靠山吃竹”的日子。紙廠關停,意味著至少4000余人的生活按下“重置鍵”。
時間過去一年,村民們在轉型路上過得如何?7月12日,記者再次走訪了沐川土法造紙廠曾最為集中的永福、底堡等鄉鎮。
喜
現代特色農業有奔頭
“你別看它黑瘦、小個,我們的紅心獼猴桃可是品質優、味道甜,巴適得很!”楊昌武邊除草邊得意地介紹起自家獼猴桃園。
一上午的時間,楊昌武除了要完善自家新擴種的4畝獼猴桃園的基礎設施,還得給周圍的獼猴桃農戶當“老師”。“老楊是我們村的獼猴桃大戶,有問題我們都找他。”果農解釋說。
一年時間,楊昌武已從造紙作坊的老板變成了獼猴桃“土專家”,變化為何這么快?
“要是去年才種下,哪兒能投產喲。”面對記者的疑惑,楊昌武笑稱自己有先見之明。早在十年前,“女果王”李道珍在沐川種植獼猴桃初見成效時,楊昌武就從她那兒引種了1畝。2010年趕上永福鎮發展獼猴桃特色產業,楊昌武將種植面積擴大至9畝,“只是這些年一心顧著賣紙,就沒用心管理過這園子,死的死,活的也沒什么產出。”去年關停造紙廠后,楊昌武拿著幾萬元補貼,補種換苗,一頭扎進了土地。
對于如今的新身份,已年過花甲的楊昌武很滿意。這一年時間,除了在園子里勞作,就是到別人的獼猴桃基地“偷師學藝”。
“以前用半機械化土法造紙,但漚、煮、碾、漂、壓、泡、晾(曬)等步驟都是體力活,每天都很累,一年下來也只能賺3萬元左右。”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給獼猴桃套了7萬個袋子,至少有7萬元的收入,再加上林下套種的蔬菜、池塘里幾千尾魚苗,一年8萬元的收入沒問題。
在沐川縣農業局副局長吳丹看來,楊昌武的“喜”既有基礎打底,也有賴自身勤勞能干。“回歸土地,發展現代特色農業是沐川引導村民轉型的主要方向之一。”吳丹介紹,結合脫貧攻堅、農業供給側改革、鄉村振興等內容,在茶葉、食用竹筍、獼猴桃特色農業基地的基礎上,沐川今年提出了“環沐川竹海農旅融合現代農業產業帶規劃”,為各鄉鎮規劃了不同的特色農業產業,并配套了獎補政策,“不只是他們要轉型謀發展,整個沐川的農業農村都在轉型升級,我們需要步調一致。”
“對我來說,不管哪個行業,都是養家糊口。如果有更長遠的選擇,何不嘗試?”楊昌武一個勁兒說造紙廠“關了好”,不僅鄰里和睦了,周圍環境又是青山綠水了,“轉型做生態農業,有奔頭。”
憂
如何讓村民穩得住能發展
7月12日,記者沿著213國道及163縣道,從雙河村行車至底堡鄉五顯村,沿途兩邊大大小小晾曬房早已人去樓空。五顯村的了情巖腳下,唐恩和與女兒唐瓊正守著經營游樂滑道。
53歲的唐恩和10來歲就跟著父輩學做“火紙”。從小在造紙作坊里長大的唐瓊,出嫁后也和老公開了一家造紙作坊,父女倆的作坊年利潤都在5萬元左右,這在當地算不錯的收入。
去年關閉紙廠時,父女倆外加另一位村民,合伙依崖建了一條游樂滑道,20元一個人,穿戴好專業的衣褲,游客就能體驗“順山而下”的快感。
“只有周末或節假日人稍多點兒,平時這里也見不到太多人。”唐恩和有些郁悶,滑道如今的運營情況和當初的設想有些出入,靠著關停補貼和貼息貸款,三家人湊了80萬元才修了這個游樂項目,從去年12月投運至今,收入僅二三萬元。
三家人僅靠滑道如何生活,是否想過豐富鄉村旅游的業態?“本來也想辦農家樂,但發現客人都是上來看看了情巖,頂多一小時就離開了。”面對記者的疑問,唐瓊說自己還嘗試出去打工,但因離家遠照顧不了孩子,最終還是回了家。
該村黨支部書記鄧世華介紹,五顯村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巖層松散,水分重,種植出來的水果口感不好,現在正試種川佛手、蓮藕和開展生態養魚,“但這一年真正轉了型、產生效益的不多。”
其實,唐家父女的“憂”也正是當地村民轉型路上的迷茫。為鼓勵村民轉型,除了特色農業,當地政府也提出利用萬畝竹林發展旅游、康養等服務業,卻面臨交通不便、基礎設施薄弱、服務業人才匱乏等困難。
“做了一輩子的紙,突然要他們用造紙的手握鍋鏟,不容易。”沐川縣環保局局長李萬書感慨,相比造紙廠“關得了”,讓村民們穩得住、能發展的任務更艱巨。面對過去這一年的“水土不服”,今年,交通、農業、旅游、人社等多個部門將緊密配合,因地制宜、綜合施策,“讓他們綠色轉型的步伐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