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昨天下午5時,5000公斤棠岙紙被打包發往臺灣圖書館,用于該館的古籍修復。這是棠岙紙首次進入臺灣。
蕭王廟街道棠岙村一帶竹資源豐富,手工造紙曾興盛一時,并以棠岙紙聞名于世。但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傳統手工藝逐漸衰落。如今,村里只剩袁建增一家還傳承著這項技藝。2016年,棠岙紙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袁建增和父親袁恒通同為傳承人。
目前,棠岙紙主要用于古籍修復。由于古籍修復專用紙要求非常高,必須薄如蟬翼又韌性十足。而棠岙紙取材于當地特有的苦竹,其纖維比尋常竹子更柔軟細膩、有韌勁,且特有的苦澀味讓它不招蟲子,制成的紙張久存不蛀。1997年,寧波天一閣就開始采購棠岙紙用作古籍修復紙,后來故宮博物院、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相繼開始采購。
去年8月,臺灣圖書館專家在復旦大學看到棠岙紙后一眼相中,隨后來奉考察。今年3月,臺灣圖書館發來訂單訂購棠岙紙。
“非遺要傳承下去,必須要有生命力。目前,棠岙紙在市場上已擁有良好口碑,此次被臺灣圖書館所青睞,說明它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袁建增表示,他們還計劃與復旦大學合作開展研究,并創立棠岙紙制作技藝文化園,更好地保護傳承這一傳統手工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