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6月11日訊
一面是廢紙價格的上漲
一面是成品紙銷售不暢
包裝紙廠正面臨3年來最困境的時刻
紙廠話語權減弱
回顧一下過去三年中,紙包裝行業中發生的一些登上央視的事件:“廢紙收購價格一天跌三次,打包站日賠10萬”、“想買紙先打款,有錢也買不到紙”、“紙價一天一變,漲價函漲暈紙老板”……
這些事件的中心主角就是造紙廠,過去三年,在紙包裝這條產業鏈上,話語權最大的一環就是造紙企業,也是因為話語權的強勢,紙廠也一直被詬病。無論對上游的廢紙商還是下游的包裝廠,造紙企業都有足夠的話語權可以影響上下游價格。但是,從今年開始,這樣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六月份,玖龍、理文、金洲、建暉這幾集企業主動停產,表明看是因為國廢不足導致的,但實質則是話語權的減弱。
如果是去年,發生了國廢價格上漲,紙廠會怎樣呢?首先成本一定是會向下游轉移。紙廠造勢,漲價函開道,烘托市場氣氛,引導下游企業下單。但是今年這樣的辦法不靈了,下游企業穩坐釣魚臺,需求冷淡,讓紙廠的成品紙庫存不斷增加,壓力驟增。這背后是紙包裝因為價格過高以及波動頻繁,而被其他包裝所替代的現實。
如果是去年,往下游轉移成本不靈了,造紙廠還可以往上游想辦法。停收或者減收一兩天廢紙,集體降價,國廢價格就會很快順勢下跌。但是今年這樣的辦法也不靈了,已經熟悉了游戲規則的廢紙貿易商,可以輕松地見招拆招,恐慌性地拋貨在今年已經很少見到了。
當這兩個辦法都不靈的時候,紙廠已經沒有辦法再去影響市場,只能是降價銷售和停產限產,由主動變為被動。
保利潤還是保市場?
幾家紙廠宣布因為廢紙短缺而停產,難道真的是因為廢紙不夠么?
當然不是,現在在東莞,隨便哪家紙廠開出比同行高100元/噸的收購價格,一天吃進150車以上的廢紙都不成問題。但問題是,如此高價格收回來的廢紙,制造出來的成品紙價格卻不能相應的上漲,甚至可能降價銷售。
因此,這時候并不是廢紙少了的原因,而是下游出了問題。去年,很多紙廠的噸紙毛利潤可以上千元,今年大部分已經不足500元,這時候如果紙廠還高價收廢紙的話,就有可能面臨虧損。因此與其保市場不如放下身段,通過停產降低成本,保住噸紙的利潤。特別是像玖龍、理文這樣的上市公司,還有一個月就要發半年報,如果利潤大幅下滑,對股價將會有很大的影響。
可能在包裝紙廠來看,經歷了兩年風光的好日子,日進斗金,如今幾個大廠面對困境不得不停產,讓市場會有點沮喪,對下半年的行情有所擔憂。但是企業更要看到“舍”和“得”的關系。看看白卡紙、文化紙市場,由于集中度高,企業集體控制產量,保證利潤的事情已經持續兩三年,即使整體開機率不到70%,幾個大企業一樣賺的盆滿缽滿。
不去爭所謂的市場占有率,產量排名,重要的是是否有錢賺,是否利潤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