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廢紙“開掛”一般地漲價并非首次。近兩年,廢紙波動頗為頻繁,有媒體報道,2016年11月到2017年3月,廢紙開始由局部價格波動蔓延到全國集體經歷“過山車”,2017年全年價格波動超過300次,還出現過主要紙廠一天內調價10次的怪象。
價格上漲本身是市場行為,是供需雙方價格預期的博弈。但具體到廢紙的回收價格,究其根本原因,還是沒有建立完善的價格形成機制。造紙廠不是在“采購”廢紙,而是在“收購”廢紙,由于前端缺乏大的供應商合作,供需雙方都不能鎖定價格。因此,目前國內廢紙價格由造紙廠各自定價決定,區域紙廠間甚至沒有協商機制。
具體說來,一家紙廠降價,其他紙廠不跟進,就會出現“擠售”景象,被迫降價。而抬價行為更是不得不跟,否則便無米下鍋。紙廠的供應商90%為個體回收者,按車計數,按車結算,沒有供貨協議,更沒有實質的長期供應關系。盡管有貿易商存在,更多也只是在資金上為造紙廠緩解壓力,無法掌控廢紙供應的數量和價格。
正因如此,要想根本上解決這種情況,還是應盡快建立國內廢紙回收行業規范,從土地、環保、安全、生產、工藝流程、質量管理各方面給予要求,為地方政府行業管理提供依據,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提高行業集中度,才能在進口廢紙政策調整的關鍵時期,保障國內廢紙的有效供應,穩定國內廢紙市場價格,從而穩定整個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