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 “好喝嗎?味道如何?”在近期上海舉辦的一個商業論壇的會場外,全球包裝行業巨頭利樂包裝的展臺上擺滿了酸奶、豆奶、冰淇淋等飲料產品,工作人員盛情邀請前來參展的人們嘗試新品。利樂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市面上的普通產品不同,利樂產品研發中心研發的新品并不會放到市面上銷售,而是作為產品配方服務與企業銜接。
實際上,作為“乳業戰場背后的軍火商”,利樂自主研發食品飲料產品,多少有點讓人意外。利樂悄然布局下游背后,這家1979年便進入中國、以中國市場為重要根據地的國際包裝巨頭,正站在歷史的分岔路口—隨著國內競爭對手的崛起、市場的萎縮,加上2016年反壟斷案件的查處,利樂正承載著進入中國39年來都未曾感受到的壓力。
在此前提下,把產品研發作為尋求新利潤增長點的途徑,或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高級乳業專家宋亮向記者分析,利樂進行產品研發實際上等于掌握了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產品研發出來后,利樂可以將其產品配方搭配特殊包材打包銷售給下游企業,某種程度上對利樂更有利。“它(利樂)非常懂得專業分工這個概念。”宋亮表示。
深入下游
利樂在全球7個國家設有產品研發中心,中國是其中一個。2011年,利樂中國飲料產品研發中心落戶上海。根據當時媒體報道,“該中心將為乳品飲料企業提供飲料產品研發服務,以應對乳品飲料市場日益多元的需求”。
據介紹,利樂中國飲料產品研發中心為客戶提供更具性價比的研發和生產測試解決方案,減少因原材料選擇、配方優化、口感測試、生產線產能損耗等產生的成本支出。
記者以企業代表的名義撥通了利樂中國飲料產品研發中心的電話,負責產品研發的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利樂不單獨出售產品配方,主要還是出售設備和包材時候提供產品研發相關的配套服務。
隨著消費升級和行業轉型,消費者對飲料產品的需求日益多變,要求飲料在品類、風味及功能性等方面不斷出新,企業面臨著巨大的創新研發壓力。在新品研發過程中,企業還需要面對較長的周期及高額成本壓力,而新產品試生產占用商業生產線也對正常的生產及業務帶來極大影響。正是看到了這一瓶頸,利樂才針對性推出產品研發服務。
但利樂也許不會想到,在包材業務增長逐漸到達天花板的近年,包括產品研發在內的技術服務業務正取得越來越搶眼的成績。
利樂中國市場服務總監于朔向記者指出,利樂作為系統供應商,現今主營三大業務:設備銷售、技術服務、包裝材料,而產品研發在利樂則屬于“技術服務”業務板塊。“技術服務是在目前所有的利樂板塊中增長最快的。”于朔告訴記者。
利樂的母公司利樂拉伐集團于5月3日發布了2017-2018財年財報,該集團在財報中表示,“利樂的服務業務一直以來都非常出色,但現在業務占比更大,收入幾乎是2010年的兩倍,超過全年銷售額的10%。我們有信心這種趨勢將會持續。”
于朔表示,如今利樂的模式為B2B2C,“我們相信如果你要抓住市場的未來和今天,特別是未來,你需要對C端的消費趨勢有把握,某種程度上你甚至要和合作伙伴一起影響C端,這是我們的合作模式”。
至于終端研發產品的應用情況,利樂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由于已同合作方簽訂保密協議,公司不能向媒體提供相關產品名單。
但至少可以說明的是,利樂在企業研發中占據一定重要位置,此前伊利曾推出一款果粒常溫酸奶,利樂以此在公眾號中推廣熱交換器、攪拌機、分銷包裝等產品,值得注意的是,伊利的該款產品的確采用利樂包裝。記者以此分別向利樂及伊利方面發送采訪提綱,詢問利樂是否有參與該款新品從概念提出到生產流程的全部過程,但截至發稿,記者并未得到回應。
“常溫奶軍火商”崛起路徑
但直至今年,利樂產品研發的業務在業內并不廣為人知。多位受訪專家向記者表示,此前并未聽聞利樂有研發食品飲料產品的業務。
宋亮向記者分析,利樂這么做有四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利樂的專利保護期已到,利樂的專利費減少,收入也因此下降;第二,包材原料漲價,包裝企業近兩年銷售受到影響;第三,做包材的企業越來越多,利樂市場份額受到一定的擠壓。
利樂總部位于瑞典,是全球最大的包裝巨頭之一。
財報顯示,過去一年里,利樂共賣出1880億個包裝,中國在利樂包材(Packaging Material)業務前十名市場中名列第一;此外,去年利樂在“加工解決方案”(Processing Solutions)業務獲得凈銷售額為18億歐元,中國在該業務板塊前十名市場中排名第二。
中國市場對利樂的重要程度可見一斑。
回顧利樂在中國的發家路徑,可以清晰看出:盡管在1979年便已正式進軍中國,但利樂在中國市場真正意義上的發跡是從1996年賣給伊利第一條利樂包生產線開始的。
利樂包延長了牛奶的保質期,從而使得牛奶這門生意得以突破運輸半徑的限制,使得跨區域銷售成為可能,幾年后,脫胎于伊利的蒙牛又從利樂引入利樂枕生產線,自此,“草原雙雄”攜帶保質期更長的常溫奶征戰全國市場,迅速成為全國化乳企。
緊接著,隨著常溫奶在中國市場的崛起,利樂開啟了一條快速擴張之路。
很難說利樂與常溫奶到底誰成就了誰:利樂提供的高效率機器以及包裝為常溫奶提供技術支持;而常溫奶的高速發展也令利樂這個“幕后玩家”賺得盆滿缽滿,安信證券研報顯示,在1997-2007年間,我國乳業行業規模從不足8000噸擴大至3.6萬噸,復合增長率約17%,而常溫奶是這輪快速增長中最大的玩家及受益者。
曾經在一家乳業公司工作的高明(化名)對利樂的“套路”早已熟稔。“畢竟是跨國企業,利樂進入中國的時候,他們的技術已經十分成熟了,他們的設備相對比較好,同時又可以為企業提供相當大的技術支持。雖然他們的設備比較貴,但是當時他們給我們介紹了一家租賃公司,由租賃公司買下設備再租給我們,同時我們同利樂簽訂合同長期購買包材”。高明對記者表示。
宋亮對記者指出:曾經,利樂對乳業公司的營收主要分為兩部分:設備費用及包材費用,其中包材費用里面還有專利費。
到了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國內常溫奶遭遇打擊,一些進口常溫奶品牌趁機大舉進入中國市場。不過,即便如此,利樂仍舊是快速增長的常溫奶市場的贏家。乳業專家王丁棉向記者表示,這些進口常溫奶大多“位于海外,專供國內”,國內乳企失去的市場由這些進口常溫奶填補,其中大部分海外廠家使用的包裝均來自利樂。記者走訪了幾個大型超市后也發現,目前市面上鋪貨率較高的七、八種進口常溫奶中,大部分均使用利樂的包裝。
不過好景不長,緊接著利樂包和利樂枕的專利保護時間相繼到期。目前,利樂仍可以收取“專利費”的產品僅剩下“利樂鉆”。與此同時,國家反壟斷調查局于2013年對利樂開始采取反壟斷調查。
這樁跨國反壟斷案于2016年11月被蓋棺定論,認定利樂在2009-2013年間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妨礙包材市場的公平競爭,罰款金額達6.68億元。
未來待考
市場上并非沒有沖擊者,除利樂外,如今的國內包材市場還活躍康美、紛美、碧海等玩家但這仍然難以撼動利樂公司在包材領域的霸主地位,盡管利樂的市場份額已不再是曾經的近90%。
Frost&Sullivan的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在2016年度,利樂公司中國市場的無菌包裝銷售金額占國內無菌包裝市場銷售金額的比例約為70%,銷售數量占比約為60%。而排名第二的SIG集團在國內市場的銷售金額占比超過12%,銷售數量占比約為11.8%。
新巨豐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鑒于國內紙質無菌包裝外資主導的行業格局,每年末伊利首先與外資供應商(輥式無菌包裝為利樂)經過多輪談判,確定包含采購價格的次年框架采購合同,在部分參考外資供應商報價基礎上,伊利國內合格無菌包裝供應商進行統一報價,集中談判,與伊利確定次年采購價格”。
宋亮及王丁棉均向記者表示,由于利樂的設備和包材要優于國內企業,因此,對于利樂來說,最大的威脅并不是來自數量越來越多的敵人,而是來自于日漸飽和的常溫奶市場。
宋亮對記者指出,利樂并不會直接切入進產品這個領域,而是會選擇通過技術轉讓給企業的方式,“因為只有研發好的產品,企業才能增加對包材的使用”,而利樂也相當于掌握了產業發展制高點,“畢竟品牌和市場,利樂是做不了的”。
眼下,常溫奶已不復十幾前的勇猛勢頭,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利樂又站在歷史的另一個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