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宣紙、富陽竹紙、平陽麻箋、東巴紙、傣族白棉紙、陜西楮皮紙、澤雅屏紙、蔡侯紙、灘頭手工紙……這一個個現代人或許感到相當陌生的紙張,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手工紙。有別于機制紙,手工紙都是以手工操作抄制而得的紙。找紙張就上紙引未來網。
承載歷史的風雨而來,古老的造紙傳統正在面臨現代性的侵襲。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機制紙所占的比重高達99%以上,手工紙僅占不到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團隊歷經9年多,走訪了全國200多個造紙村莊,尋訪各地手工紙。他們的一份調查顯示,由于手工造紙整體工序多、勞動強度大、經濟效益不高等原因,大部分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這一行業,多種手工造紙面臨著如何傳承下去的困擾和沒落消失的窘境,亟須保護。
那么,在當前的數字化、無紙化潮流下,傳統的手工紙還有生存空間嗎?它們的制作技藝又該如何傳承與發展呢?
一半傳承一半融入
11月21日,“非遺進科大——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浙江富陽竹紙傳承與發展班”在中國科技大學開班,學員中包括富陽竹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以及“傳二代”、非遺保護和紙藝設計從業者。據了解,這已是中國科大第四次舉辦中國手工造紙非遺人群研修班。
“保護的前提是傳承。”中國科大手工紙研究所所長湯書昆教授認為,優質手工紙柔軟綿韌、耐腐、防蛀、保存年代久而又不易褪色等特質,在書畫創作、文物修復、古籍印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用途。
從事富陽竹紙制作已有30多年的富陽竹紙傳承人、富陽逸古齋主人朱中華是研修班第一屆學員,他直言,如今的手工紙行業缺乏統一的標準,紙的質量參次不齊,市場也不斷在萎縮。依靠傳統的眼觀、觸摸等感觀經驗指導生產的模式,已不適合現代生產的要求。
中國科大手工紙實驗室里擺放著一臺臺精密的儀器,它們能夠準確測定手工紙的厚度、定量、緊度、白度、縱橫向抗張力以及纖維長寬度等數據。湯書昆介紹說,“通過測試分析,我們可以分析手工紙質量,結合相關的用途需求,必要時改進原料配比和優化生產工藝,能生產出質量更好的手工紙。”湯書昆認為,結合數字化可視化技術,可以讓手工紙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在經營銷售方面,宣紙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范本,在全國手工紙行業整體大幅萎縮的形勢下,宣紙卻形成了手工紙產業的聚集區。”湯書昆說,研修班曾多次帶領學員集體前往安徽涇縣“取經”,實地考察其品牌文化特色、產業體系及經營戰略。
此次,研修班還開設了非遺產品B2C經營策略、紙文化產品微商經營等課程。探討手工紙如何開拓電商市場;輔助現代經營理念和新媒體技術,讓手工紙被更多的人群熟識和接受。
唯一不變的是一切都在變化
有人擔心,現代科技手段的介入,會不會影響手工紙本身。湯書昆解釋說,不是利用機器替代手工,而是基于傳統技藝,通過改進原料配比,優化生產工藝,生產出質量更優,更能適應現代消費需求的產品,為傳統手工紙創造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科大手工紙研究所副所長陳彪副教授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止于傳統技藝的傳承,還要走進當代生活,使其在現代社會中保持活力,讓傳承人獲得與他們的勞動付出相應的收入,讓他們更有繼續從事手工紙制作的動力,這樣才更有利于傳統造紙術傳承。”
“手工紙一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陳彪說,從手工紙發明至今約兩千年的發展中,在原料、工藝方面都隨著時代的變化,不斷涌現走進當時生活的手工紙,才有了今天豐富多彩的手工紙存在。例如,人們最熟悉的涇縣宣紙有108道工序,對水質、原料制備、器具制作、工藝把握都有嚴格要求。這一技藝經口傳心授世代相傳,不斷改進,與多種文化元素結合,才有了現在的長盛發展。
手工紙制作技藝在不斷發展,那么手工紙傳承人呢?在陳彪看來,當下,手工紙順利傳承需要傳承人既是手藝人,也是設計師。手藝人能熟練掌握傳統制作技藝,保證每一張生產出來的紙的品質。而設計師就需要統籌選材制作、產品經營、品牌規劃、市場分析、企業管理及文化傳播等工作。
從參加第一屆研修班開始,朱中華就在不斷地吸取新知識,他現在在富陽竹紙的制作技藝上已經取得了可觀的進步。目前他所制作的紙多數被私人定制,有的還用于雕版印刷用紙。
隨著國家對非遺項目的保護力度不斷地加大,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充實進來,他們中的很多人接受過高等教育,擁有更開放的思維和視野,有望成為非遺傳承的主力軍。記者注意到,在此次研修班中,老中青三代傳人都可以看到。朱中華的兒子朱起楊就是其中一位,他希望學習相關數字化技術促進富陽竹紙的宣傳,同時學習市場營銷等知識,更好地促進逸古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