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雖然國民黨允許中共的《新華日報》和《群眾》周刊公開出版發行,但從《新華日報》誕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種種迫害和壓制,紙張封鎖即是其中最毒辣的一手。找紙張就上紙引未來網。
然而,由于《新華日報》立論公允,報道真實,深受國統區讀者的歡迎,影響日益擴大,印數不斷上升。加上報館還要印制大量的黨內文件和進步書刊,《新華日報》的用紙需求量急劇上升。面對國民黨的封鎖,如何保障新華日報館的紙張供應,從而保證一報一刊的正常出版,就成為直接領導《新華日報》的南方局的當務之急。
1940年3月,報館派出剛從新四軍撤回報館工作的蘇蕓等人,讓他們喬裝打扮,以普通紙商的身份到川東梁平等地調查了解紙張生產和交通運輸等方面的情況。蘇蕓找到了熟人介紹的紙商王織森,通過王織森幫助《新華日報》秘密收購紙張。1941年8月,《新華日報》決定讓蘇蕓以個體商人身份投資8萬元,王織森代表墊江股東投資1萬元,梁平錦屏鎮鎮長歐仲武等地方勢力認股1萬元,共10萬元資本,在梁平錦屏鎮創辦了川東復興紙廠。紙廠開工后,每天由錦屏鎮發運100擔左右的白報紙到長壽,再用木船轉運至重慶。
《新華日報》的紙源充足,自然引起了國民黨頑固派的注意。1941年底,國民政府重慶市社會局局長包國華以“操縱紙張市場、囤積居奇”等罪名,密令逮捕蘇蕓、查封川東復興紙廠、沒收全部紙張。
川東復興紙廠停辦后,《新華日報》與王織森商定:完全由墊江商賈集資另行籌辦建華紙廠,由王織森任經理,像過去川東復興紙廠一樣為《新華日報》供應紙張。直至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從未中斷。
《新華日報》建立的紙廠還不止“川東”和“建華”兩個。在川東紙廠被查封前,《新華日報》就曾派蘇蕓等人組成工作組,到大竹、廣安、銅梁等地考察,準備籌建另一座紙廠。經過實地勘察,最后選定在廣安縣陽河場的丁家坪建廠。這里地處華鎣山,造紙原料和煤炭資源很豐富。交通也十分便利。《新華日報》總經理熊瑾玎根據周恩來的指示,要求蘇蕓做到“絕對保密,長期以資本家的身份辦好這個紙廠,要使《新華日報》的用紙無后顧之憂”。
為了使廣安紙廠取得合法地位,紙張能夠順利運抵重慶,蘇蕓通過在重慶立信圖書用品社工作的地下黨員褚度凝與該社負責人潘序倫達成協議:由該社為蘇蕓出具在廣安辦紙廠的一切證明文件,紙廠則長期向該社供應紙張。潘序倫是國民政府的立法委員,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于是,廣安紙廠有了可靠的合法身份,所產紙張經包裝后蓋上“重慶立信圖書用品社”的紅色大印,一路上車載船裝,直發山城重慶。雖然沿途國民黨軍、警、憲關卡林立,但因廣安紙廠手續齊備,其紙張都能順利地通過各種檢查,平安地運到重慶化龍橋邊的嘉陵江畔,再轉運至虎頭巖下的新華日報館。國民黨頑固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沒有發現廣安紙廠的紙大部分供應給了《新華日報》。
《新華日報》的紙源十分豐富,除了供應報館一報一刊平均每日用紙四五十令及印刷黨內文件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等單位的全部用紙外,友好同業如《新蜀報》等一遇紙張緊缺,《新華日報》總是慨然相助。甚至連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也找《新華日報》借過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