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龍棲山一帶,氣候濕潤、四季分明、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擁有2萬多畝毛竹,閩西客家人以春筍為原料制造毛邊紙稱為“西山紙”。2017年10月30日,福建省造紙學會同福建出版集團物資公司共同主辦探尋“西山紙”活動。中國造紙學會副秘書長齊曉東,紙史專家王菊華和福建省造紙學會張道沛教授、柯希老師,福建教育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房華連以及中國紙業網總監丁霞、《中國造紙》雜志社主編郭彩云一行到達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龍棲山造紙作坊進行參觀,了解客家土紙文化。
最早可上溯至唐宋時期
西山紙在唐、宋時代就頗負盛名,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西山紙的制作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且完整地傳承了蔡倫造紙工藝。造西山紙需用龍棲山嫩毛竹做原料,故西山紙也被稱作“竹紙”,其紙質細膩,細膩柔韌,潔白如雪,書寫清晰,清乾隆帝編《四庫全書》時,就曾命欽差大臣到將樂調紙印刷。
制造工藝復雜而繁瑣
西山紙的制作包括砍嫩竹、斷筒、削皮、撒石灰、浸漂、腌漬、剝竹麻、壓榨、匕槽、踏料、耘槽、抄紙、干紙、分揀、裁切等28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必須精工細作。
每年谷雨至立夏期間,紙工們上山砍嫩竹,捆成柵子,再撒上石灰灌水浸塘。兩三個月后,待柵子熟透變黃再取出洗凈放進湖塘,引泉水漂洗,將竹料剝去竹節和內外兩層皮,放入竹料槽內。
接下來是踩料,也是造紙中最為辛勞的一道工序。紙工兩人一組,光腳踩踏竹料將其均勻地踩成細致的紙漿。然后紙漿通過管道進入紙槽,紙工手持抄紙簾放進紙槽,蕩料入簾,提起,濾水后只留一層薄薄的紙漿,翻轉倒扣,揭起簾子就分離出一張濕紙。
再經抄紙,將濕紙厚厚地疊在粗重的紙榨上,榨去水分。隨后,紙工還得用鉗子從紙頭處將粘連在一起的濕紙一張張鉗開。
最后,濕紙被送到焙紙房,焙紙工用刷子把墻刷濕,按順序將濕紙貼在焙壁上,待焙干后揭下,裁切勻稱。
一方水土承載歷史變遷
“西山竹紙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仰根介紹,20世紀30-40年代的抗戰時期西山紙被大批調到永安印刷“中央日報”,紙質大大超過當時重慶的“中央日報”。50年代的解放初期西山紙大量出口東南亞,為國家爭取了不少外匯。70年代,中央政府對龍棲山的西山紙實施統購統銷政策。同時亦作為《毛澤東選集》、《毛澤東詩詞》線裝本的專門用紙。
2005年10月30日,西山紙制作工藝被福建省政府定為首批“非物質性文化遺產”。2008年06月14日,入選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