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10月過去了,包裝印刷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業績,也都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那么,廈門合興包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合興)與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裕同)業績相比,誰更勝一籌?
那么,廈門合興包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合興)與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裕同)業績相比,誰更勝一籌?
合興與裕同業績大比拼,誰家贏了?
作為圈內赫赫有名的大佬級企業,如果只看主要財務指標,廈門合興包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前三季度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前者實現營收42.80億元,同比增長72.58%;凈利潤1.03億元,同比增長47.24%。后者實現營收45.24億元,同比增長25.94%;凈利潤6.11億元,同比增長10.90%。找紙張就上紙引未來網
各位老板從數據中發現了什么問題?有三點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兩家大佬的營收、凈利潤均實現了正增長;二是兩家大佬的凈利潤增幅都不及營收;三是同樣是正增長,合興的增速要遠高于裕同。
問題是,同樣是正增長,市場給出的反響卻很不同。對于合興,普遍的評價是業績超預期。這很好理解,業績比預期增長的還快自然就是超預期了。而且,根據有關解讀,合興業績增長還真就跟紙價上漲有關。一方面,紙價大幅上漲帶動客戶調價;另一方面,紙價上漲及紙張局部短缺將一部分拿紙能力弱的中小企業擠出了市場,客戶資源向合興這樣的大佬聚攏。
對于裕同,市場給出的評價卻大多是這樣的:短期承壓、利空出盡、風險釋放、守望黎明之類,詞都是好詞,感覺上卻總有點兒不對勁。對一家正增長,增速還不錯的公司,市場為什么要這么說?原因也很簡單,無非就是裕同的增速比預期慢了一些。
在正式公布三季報前,裕同曾發過一個業績修正預告,將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增速由此前預期的15%-35%,下調到5%-15%。
為什么會這樣?有券商提到一個原因:收入端大客戶蘋果放量低于預期。說白了,就是iPhone 8賣得不理想,裕同也跟著難受。據說現在iPhone X預定超級火爆,裕同會不會在最后兩個月打個翻身仗?
兩家大佬的盈利能力差距有多大?
兩家大佬的表現都相當不錯。同時,在兩家大佬前三季度的業績數據中,可以發現:一是合興與裕同的營收規模差距只有2.44億元。如果再加一把勁,合興能不能在年底超越裕同?
別說這無關緊要,在今年的中國印刷企業100強中,裕同、合興分別占據前兩位,2016年兩者的營收差距接近20億元。要是合興真的實現趕超,那意味著:裕同蟬聯兩屆的榜首就要易主了,合興有望成為新科“老大”,而不再只是“大佬”,二是合興的營收雖然已經無比逼近裕同,但其凈利潤卻比裕同低了5.08億元,這個數字比營收規模的差距高出了兩倍多。換一種說法,可能更清晰一些:前三季度,裕同每1元的營收能實現約1毛三分半的凈利潤,而合興每1元的營收只能實現不到兩分半的凈利潤。
所以,即使合興的營收能在年終完成對裕同的趕超,其凈利潤想要達到裕同的同等水平卻需假以時日。
問題是:同樣搞印刷,而且同屬包裝印刷,兩家大佬的盈利能力為什么差距這么大?這個問題也不復雜,兩家大佬的產品不一樣。也就是說,兩家大佬表面上都在搞印刷,搞的卻是不同的印刷。
可以借用半年報來看一下兩家大佬產品結構的差異。
如下圖所示,2017年上半年,在合興的營收中,紙箱占比最大,達到69.56%;其次是紙板,占比22.56%。此外,還有不到8%的營收來自緩沖包材和其他業務。
2017年上半年合興的營收結構
這樣一看,合興是一家典型的紙箱印刷廠。紙箱產品有什么特點?毛利率不高,但容易上規模。這一點在合興身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2017年上半年,合興的毛利率只有15.37%,但在前三季度其營收的增速卻達到驚人的72.58%。
再如下圖所示,在裕同的營收中,精品盒的占比最高,達到73.13%;其次才是紙箱,僅為11.04%;第三是說明書,占比為9.27%。此外,還有少量不干膠和其他業務。
2017年上半年裕同的營收結構
這樣一看,裕同是一家以彩盒,還不是一般的彩盒,而是精品盒為主業的印刷廠。彩盒的毛利率不一定很高,精品盒的卻肯定不低。2017年上半年,裕同的毛利率達到31.19%,比合興的兩倍還要略高一點。
兩家大佬的效率差距有多大?
上面說了這么多,總結起來無非就一句話:合興、裕同的盈利能力差距,主要是由產品結構不同造成的。
有老板可能又要問了:即使是產品不同,可都是印刷品,為什么合興的印刷品1塊錢只能賺不到兩分半,而裕同的卻能賺1毛三分半?
憑直覺,除了市場競爭度的差異外,還可能與相應產品生產的工藝復雜度、生產難易度有關。
瓦楞紙箱類產品雖然毛利率低,但工藝相對簡單,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因而生產難度不大,效率更高,容易沖量、上規模。而精品盒類產品的生產工藝相對復雜,對質量的要求更高、生產難度也更大,一些特殊的產品很難做到標準化自動生產,因而需要大量的手工勞動。
說得再明白一些:瓦楞紙箱的低毛利是建立在高效率的基礎上的,精品盒的高毛利是建立在低效率的基礎上的。當然了,這里的效率高低只是針對這兩類產品的特點來說的。
再來看兩組數字,這個問題或許能更好理解一些。
先來看投入產出比。今年前三季度,合興實現42.80億元的營收,需要背后多大的資產規模在支撐?截止到9月底,合興的資產總額為44.14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16.84億元。簡單一算,前三季度,合興每1元的資產能實現約0.97元的營收。同時,三季報顯示,前三季度其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6.12%。
裕同又是什么情況?截止9月底,裕同的資產總額為81.5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46.90億元。前三季度,裕同每1元的資產能實現約0.56元的營收。同期,其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為13.64%。
截止2017年9月底裕同和合興的資產情況(單位:億元)
從凈資產收益率來說,合興與裕同的差距仍然不小,但比凈利潤絕對值的表現還是好多了。同時,在投入產出比上,合興相對裕同的優勢還是非常明顯的。而這主要是由不同產品的特點決定的。
再來看人均效率的情況。三季報和半年報都沒有給出兩家大佬在職員工的數量,所以只能借用2016年年報的數據:截止2016年底,合興的在職員工人數為5145人,裕同為16913人。
假設前三季度兩家大佬的人數都沒有大的變化,那在9個月內,合興每位員工平均創造營收83.18萬元,凈利潤2.00萬元;裕同每位員工平均創造營收26.75萬元,凈利潤3.61萬元。
2017年前三季度裕同和合興的人均效率情況(單位:萬元)
從人均產出效率來看,合興是裕同的3倍還多。這是因為合興的員工更能干嗎?當然不是,本質上還是由于紙箱產品更加標準化,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更高。
從人均創利能力來看,裕同又要高出合興不少。這又是為什么呢?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客戶對相對復雜的生產組織工作給出的溢價。
要效率,還是要利潤?
合興、裕同的財報扒到這,把三好同學自己搞得有些糊涂了。這些年,印刷圈一直在強調自動化、智能化,減少人工、提高生產效率。
可是兩家大佬鮮活的數據表明:在營收規模相近的情況下,資產投入更少,人均效率更高的合興,在盈利能力上差出裕同一大截。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各位老板還要不要搞自動化、智能化,建設智慧印廠?
不妨先聊個閑天。從這些年印刷圈的發展歷程來看,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大批外向型印刷廠的快速崛起,本質上是因為在低效率的產品上獲得了競爭優勢。
也就是說,老外把標準化的、生產效率高的產品都自己做了,發到咱們這來的基本上都是需要大量手工勞動,生產效率很低的產品。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的勞動力成本與咱們的差距實在太大了。當然了,這是說的二三十年前。
現在,咱們的勞動力也越來越貴,所以很多老板都在或主動、或無奈地買設備。但如果從對外加工貿易的角度來說,如果印刷品都能高度自動化地完成生產加工,咱們的印刷廠在國際上還會有競爭力么?
有些產品還是會有,但大部分恐怕都會有問題。為什么?玻璃大王曹德旺算過賬之后,不是都說了么:中國實體經濟的成本,除了人便宜,什么都比美國貴。如果印刷生產都不需要人或只需要很少的人了,美國人為什么還要把印刷業務發到咱們這里來?
所以,在有些情況下,勞動力密集、手工勞動多也是一種競爭力,畢竟咱們的人工還足夠便宜,還能抵銷其他方面的成本差距。三好同學記得,裕同上市時,曾有人評論說:裕同就是一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目前看來,這話不能算錯,只是勞動密集并不總是缺點。
話題扯得有點遠,而且沒有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各位老板要不要搞自動化、智能化,建設智慧印廠?
答案是:當然要啊。道理很簡單,合興與裕同的比較是建立在不同的產品類型的基礎上的,而各位老板只在自己特定的產品范圍內與別人競爭。
對做同一類產品,客戶層次定位又接近的印刷廠來說,自然是干得又快又好的企業更容易獲得相對的成本優勢,進而掌握競爭的主動權:同樣的價格,我賺得比你多;同樣的利潤率,我報價比你低。真能做到這一點,在市場競爭中是不是就可以穩操勝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