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秸稈造紙產業化 國力源啟動上市計劃
“拜托你們救救我的廠子。”
“拜托你們救救我的廠子。”
近日,在黑龍江大慶擁有年產能3萬噸白板紙工廠的張文國在新疆國力源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國力源”)生物科技投資項目推介會上激動地喊道。
張文國告訴記者,由于造紙廠污水處理問題,工廠現已停產七八年,其間試用了雙氧水等模式但均告失敗。
國力源董事會主席翁凜磊告訴記者,公司發明和運用了“生物氧化法”制漿造紙技術,以棉花秸稈、稻草等33種秸稈或農業廢棄物為原料制造紙漿,整個生產過程沒有使用任何化學藥劑,以菌液進行發酵分解生物廢棄物,所以產品達到食品安全健康及安全包裝物料級別。
“相比傳統的紙漿技術,國力源的技術可以將成本下降約1/3。”翁凜磊表示,節省的主要是水處理環節傳統工藝需要投放堿、氯等化學藥品,而國力源只需要簡單進行處理即可。
關于廢水處理問題,中國造紙學會理事、北京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技術學院化工系教授蒲俊文告訴記者,目前國力源產生的廢水能夠進行封閉循環再利用,由于未添加化學藥劑,生產最后進行污泥脫水產生的活性污泥可以用于種菜、栽花。
國力源稱,希望通過“生物氧化法”進行技術輸出,整合造紙產業,進而進行產業聯盟及收購合并。
記者了解到,國力源在新疆自建年產1萬噸生活用紙項目已于2017年7月取得環境保護局環評驗收報告;在丹東利用舊有工廠進行技術改造的1.75萬噸蘆葦漿項目將于2017年11月20日進行環評驗收。
國力源提供的資料顯示,新疆1萬噸生活用紙項目按銷售單價1萬元/噸、期限3個月計算,可以實現銷售收入2500萬元,利潤750萬元;丹東1.7萬噸蘆葦漿項目按照每噸獲利2000元,期限3個月計算,可實現銷售收入1968.75萬元,利潤875萬元。
能夠進行技術改造的工廠是有門檻的。翁凜磊認為,可用于技術改造的工廠需滿足生產工藝與國力源相近,即能夠同時制漿、造紙;秸稈等原料距離工廠不超過50公里;此外,為了避免與技改工廠的原債權人產生不必要的誤會,技改工廠的負債不得超過2000萬元。
對于技術改造的費用,翁凜磊表示,以年產量10萬噸的工廠為例,技術改造需要耗時3——6個月,投資改造費用在8000萬——1億元,大約1年時間可以收回成本。
“計劃2018年年底改造8——11家工廠。”翁凜磊告訴記者。
不過,國力源生產的紙漿主要應用于生活用紙和包裝紙。記者用手觸摸國力源的紙張樣品,表面柔軟,聞起來有股草木的清香。
中國造紙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紙及紙張生產量10855萬噸,較2015年增長了1.35%,消費量10419萬噸,較上年度增長了0.65%。其中,生活用紙、箱板紙、瓦楞原紙這三種紙類的年增長平均率為3%左右,占總消費量的一半。
造紙行業產業鏈涉及較廣,上游產業包括紙漿生產與進口、廢紙的回購與進口、林紙一體化生產、機械制造等;下游產業包括印刷、包裝、出版、環保等。作為高污染行業,造紙企業一直是環保中的“老大難”。
隨著監管部門提高行業準入門檻,許多小造紙廠已經或正面臨限產、停產或關門,紙價飛速上漲。
受益于價格上漲,成規模的造紙上市企業賺得盆滿缽滿。
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晨鳴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33%至219.29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74.47%至27.12億元;太陽紙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4.36%至137.06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同比增長109.1%至13.74億元。
但如何從源頭上解決污染問題尤為重要。據了解,“生物氧化法”主要采用棉花秸稈、稻草等為原料。目前,棉花秸稈基本被棉農焚燒、廢棄在田間地頭或秸稈還田,既造成污染、浪費資源,又可能造成棉花病蟲害的潛伏。
“新疆每年產生1100萬——1500萬噸棉稈,它們不能做飼料、廢料,也不能燃燒。”蒲俊文告訴記者,如果國力源的這項技術能夠推廣開來,影響還是很大的。
2016年12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輕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支持棉花秸稈綜合利用及棉稈制漿造紙產業化技術攻關及試點示范工作;鼓勵骨干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做到節能減排、清潔發展。其中,對于國力源年產1萬噸棉稈制漿生產線投產試運行予以積極肯定。
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國力源成立于2010年8月,注冊資本1538.46萬元,參股股東分別為張碧瓊、王延兵、上海醇達國際貿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