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古紙的最高壽命可以達四千年,而今天印鈔紙的壽命是三四百年,為何現代機器造出的紙壽命反而大大縮短了?宋代古墓出土的一張紙,泡到水中之后,幾乎恢復了原樣,民國時期的文獻,有的都已經碎成小片了。
9月1日下午,楊玉良在紹興做了一場《傳統紙的相關物理化學問題》的講座,這場看上去很專業的講座,楊玉良卻講得通俗易懂,讓觀眾聽得興趣盎然。
楊玉良,中科院院士,一位曾經追著未來向前“跑”的材料科學家,2014年卸任復旦大學校長后,他把大量時間都耗在古籍上,致力于為中華古籍保護和修復尋找科學的方法,現任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院長。
宋代古墓出土的紙神奇復原
楊玉良跨界從事古紙研發,與他遇到的幾件事有關。
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楊玉良聽到著名古籍修復專家張志清談到在修復古籍的過程中,由于使用的膠水和修復紙張質量不過關,導致了修復后對古籍的二次損害,很多珍貴的善本,毀在本該使它們壽命更長的修復材料上。
我國唐朝的古文獻保存到現在,很多仍然是完好的,但是保存在南京博物館和國家圖書館的民國時期文獻,有的都已經碎成小片了。
2013年,楊玉良在江西看到了剛從古墓里出土的宋代《禮部韻略》,此書類似于當時的“新華字典”,即當時的書生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用它來“對標”方言與“普通話”。此套書共6冊,后在北京的一拍賣會上拍出2990萬元的高價。
在江西得到了這一團出土的宋代“普通紙”,楊玉良把它帶回復旦大學實驗室,分析紙張的成分。令他驚訝的是,這一團近千年的紙泡到水中之后,幾乎恢復了原樣,而且保持了原有的韌性。
“近千年的書籍有如此驚人的耐久性,而我于30年前買的現代影印本的書籍,有的嚴重泛黃、發脆,甚至拿起來一翻就會掉頁。”楊玉良說,這些現象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
造紙術為何今不如昔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杰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有句古話“紙壽千年,絹保八百”,指的是由于宣紙易于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實際上古紙最高壽命可以達到4000年左右。而絹絲屬于蛋白質纖維,它的壽命只有800年。
只是,科技越來越發達,現代紙張壽命為何大大縮短?
“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的機器造紙出現并傳入中國,中國傳統造紙作坊大量萎縮。而中國的文獻資料,并沒有造紙技術方面的詳細記錄。造紙是項技術活,牽涉到很多細節,現代人用傳統方法造紙,大多只重視其外觀和一般書寫性能,對紙張的預期壽命,從未給予足夠的重視。最主要的是,現代人在造紙時為了節省時間,添加了很多技術手段和化學品,包括暴曬、漂白粉、燒堿等,使得紙張的壽命只有古紙的一半。”楊玉良說,他的任務是從科學的角度,找出這些問題的根源并解決它。
“古籍修復用紙,目前世界上許多地方都選用日本的修復紙。這種紙1平方米不到2克,薄如蟬翼,但壽命極長,當然價格也不菲,一張A4大小的修復紙要上百美元。韓國用傳統工藝制成的修復用紙,預期壽命可達4500年左右,中國作為造紙術的故鄉,是否也可以生產高質量的修復紙?”楊玉良表示,當下,中國質量最好的機器紙,即印鈔紙,壽命在300——400年左右。
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自己的傳統并未保存下來,別的國家卻可以做出壽命很長的紙。
最后如果有任何紙張求購等需要,請上紙引未來網。
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自己的傳統并未保存下來,別的國家卻可以做出壽命很長的紙。
最后如果有任何紙張求購等需要,請上紙引未來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