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但隨著歷史發展,機器造紙逐漸占據主流,古法造紙因工序復雜、制作耗時而少有人繼續堅持。楮皮紙制作技藝是傳統造紙技藝的一種,是以楮樹皮為原料,手工抄制而成的造紙工藝。為探究“一帶一路”帶動下,非遺技藝的傳承與保護,8月4日,煙臺大學文經學院新聞頭條實踐隊來到西安長安區北張村,有幸拜訪到國家非遺楮皮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張逢學老先生。
合照
楮樹皮,探其源
“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起于西漢,是有歷史依據的。”進門方坐下,老先生便開始向隊員們講述造紙的歷史。張老先生身著白色短袖,仿佛是在講述一個故事一般,娓娓道來古法造紙的來歷。
張老先生談到,在過去,北張村地少人多,土地養不活人,村民為了求生,開始尋求新的生存之道。而北張村具備造紙所需條件:一來靠近終南山、秦嶺,造紙原料楮樹皮的采購條件好,二來坐落于灃河岸邊,水源充足。由是北張村逐漸發展成造紙的傳統村落,更是流傳著“蒼頡字、雷公碗、灃出紙、水漂簾”的說法,其中灃,即是灃河的意思。
造紙工序(一)
無污染,永不變形
“楮皮造紙,沒有任何污染,沒有任何化學成分,能夠永不變形”,張老先生目光矍鑠,對造紙技藝的工序說法滔滔不絕。談到伴了他大半生的造紙技藝,語氣不由得激動起來。他提到,正因如此,楮皮紙十分適用于寫書法、畫畫等人群。
“楮皮紙顏色有黑有白,兩者質量一樣,區別在于采購的季節不同,冬天為白,春天為黑。”張老先生指著兩摞顏色不同的楮皮紙向我們說道。因其制作工序十分復雜,從開始到完成楮皮紙制作需七十二道工序。往外發展有兩個問題,一是沒有經濟來源支持,二是沒有地方,且又不能雇人制作,故而古法造紙的產量非常小,一年在六萬張左右。
造紙工序(二)
中國文化,傳承保護
采訪過程中,張老先生的孫子一直在后院抄著紙,悶熱的天氣下,一遍遍做著同一道工序。張老先生說道:“不用孫子上學了,叫他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老先生家中并不富裕,經過交談了解,古法紙產成收入減去成本,一年凈利潤在三、四萬左右,并非是為了當下養活生計而堅持這門手藝。被問及孫子是否愿意傳承下去時,老先生說道:“在慢慢說服”頓了頓,又補充:“得對得起國家給的補助、榮譽才行啊,一定得把它傳下去。”他表示,北張村由原來的傳統性造紙村落發展到如今,僅剩三家造紙坊。
“這是中國文化嘛,不能在俺家失傳了。”老先生如是道。
是夜,團隊負責人總結道:“我們總是趨向于關注社會熱點,卻少有人感興趣那些為了一份擔當堅持一生、為手藝傳承盡力培養下一代的的匠人,而正是因為這些匠人,千年華夏文化得以弘揚,傳統工藝不僅僅只是書本上空洞的描繪。他們所堅持傳承的非遺,代表著中國形象,是中國的文化軟實力。這也是本次社會實踐我們所堅持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