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在安徽涇縣中國宣紙文化園內的宣紙古法車間,提及撈紙工周東紅(左)和戴勝(右),大家都習慣性稱他倆是“模范兩口子”,因為倆人在一個水槽撈紙,一撈就是將近20年。有的人,搭檔換了一茬又一茬,周東紅和戴勝卻是工作分配“拆散”后,又主動要求在一起,同事們都開玩笑說“他倆是真愛,相處時間比跟自己老婆都多。”2015年,首批8名“大國工匠”的名單中,周東紅名列其中,國家級的榮譽也絲毫沒有影響他與戴勝繼續搭檔。周東紅告訴斗魚網友,撈紙是個需要互相配合的工種,兩個人配合得好,撈出的紙均勻、厚薄適當、質量高,所以遇到合適的合作伙伴就不愿意更換。
撈紙工周東紅(左)和戴勝(右)
撈紙工周東紅(左)和戴勝(右)
在宣紙生產的幾個核心流程中,有“水深火熱”的說法,其中“水深”說的就是撈紙。7月4日,光明網、斗魚直播等聯合主辦的“致·非遺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活動來到宣紙古法車間時正值熱辣的夏季,有不少網友表示,夏天撈紙的活兒涼快。周東紅伸出雙手,回復斗魚網友說,現在每天的工作時長基本都是8小時,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都是凌晨2點上班,下午5點下班,除去吃飯、間歇休息的時間,一天雙手有12個小時都泡在水里,而且冬天水的溫度大概在3-5攝氏度。“正常人游泳泡澡有個半小時手上皮膚就會發皺,泡12個小時,手會時什么樣子可想而已。”戴勝補充說,工作近30年,幾乎每年手都會冬皴裂夏潰爛,夏天不能開空調,冬天更無法加暖氣,倘若戴手套,手感就會降低,影響出紙質量,得不償失。所以撈紙車間的工匠師傅們都是自備膏藥,下午下班后趕緊抹上,睡一覺讓皮膚稍微愈合一點,第二天再繼續。一年12個月,只有春秋兩季手是好的。
1986年2月,周東紅進入安徽省涇縣宣紙廠(現中國宣紙股份有限公司),經過挑選,周東紅被安排在撈紙崗。2年后,戴勝進廠,周東紅比戴勝年長四歲,初為學徒時戴勝并沒有跟著周東紅,直到1990年,一次偶然的工作調整,戴勝被安排和周東紅一組。搭檔的頭兩年,倆人的脾氣性格都處在磨合期,盡管撈出的紙質量上乘,但在一些細小事情的判斷上,倆人還是產生了意見分歧。與多數同事選擇換搭檔、換崗位不同的是,周東紅和戴勝誰都沒提出來換人,而是一邊冷戰一邊照常工作,這讓斗魚網友深感不解,帶著氣還怎么合作?周東紅說,這次冷戰他們1年半都沒講話,但一年半的工作量依舊超計劃完成。“之所以還繼續合作,也正是發現彼此都沒有因個人矛盾影響工作,如果換個人還得1-2個月的磨合,就跟兩口子過日子一樣,不能有點問題就先想到換。”
在部分斗魚網友看來周東紅和戴勝所在的古法車間主要是供游客參觀,對工作量要求勢必沒有那么嚴苛,周東紅連連擺手,告訴網友其實和在大廠的車間是一樣的,每天要撈900-950張四尺宣紙。當然,對于周東紅而言這當然不是最高工作量,高峰時一天撈過1400張。因為技藝精湛,周東紅帶過了徒弟有20多個,事實上,在技術崗位帶徒弟并不是一件費力討好的事,周東紅說,帶徒弟就意味著有好幾個月廢品率會提升,影響產量不說,也影響對自己業績的考核,所以廠里有許多師傅不愛帶徒弟。但他覺得既然是工匠,那只有傳承下去,手藝才能有延續,否則等老一輩干不動了,技藝也就漸漸失傳,這對于一個千年都靠著宣紙制作繁衍生息的地方來說,就太悲哀了。
作為大國工匠,周東紅現在除了日常工作,還會應邀到許多院校講課,傳播涇縣宣紙文化,更是傳播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周東紅說,其實在宣紙車間,像他和戴勝這樣搭檔10年以上的工匠師傅起碼有30對兒,他倆并不是什么特例,只不過進廠的年頭多,大家也就都愛這么調侃。問及彼此合作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周東紅和戴勝相視哈哈一笑,“就是一起干得挺好的,配合起來踏實。”說完,倆人便匆匆回到各自的崗位上,繼續看似簡單,實際枯燥而又考驗毅力和技術的撈紙工作。
6月至8月,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絡管理局指導,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大力支持下,光明網、斗魚直播等聯合主辦的“致•非遺敬•匠心”大型系列活動將推出30余場主題互動直播,去到湖北、安徽、浙江、江蘇、福建、上海、廣東、云南、陜西等多個省市自治區,深入非遺文化發源地,走近非遺技藝傳承人,通過創新的直播形式,吸引更多民眾尤其是年輕人關注我國璨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非遺不再束之高閣,而是“活”在大眾身邊。
30余場直播將涉及中國端午節、中國桑蠶絲技藝之云錦、古琴藝術、酒釀造技藝、粵劇、昆曲、福建南音、雕版印刷技藝、同仁堂中醫藥文化、木活字印刷術、中國篆刻、皮影戲、宣紙傳統制作技藝、中國剪紙、浙江龍泉青瓷傳統燒制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秦腔、中醫針灸、中國桑蠶絲技藝之蜀繡、川劇、青城武術、京劇、珠算、二十四節氣等多個非遺項目。直播過程中,除了有非遺傳承人及專家的講解外,網友將可以跟著主播的鏡頭,實際感受各項傳統技藝的體驗過程,參與互動的網友還將有機會獲得非遺傳承人贈送的小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