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包裝用紙對應的下游是消費品,后者的增速直接影響包裝用紙的需求。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緊隨其后的幾年里,商品出口快速增加促使包裝需求猛增,使得中國包裝用紙領域里,不論是白紙板還是箱板瓦楞紙,都呈現飛速發展狀態。然而最近的幾年里,中國消費品出口增速下降,甚至有部分產品的產地從中國轉移到了其他新興市場,導致相應的出口商品包裝用紙需求增速放緩。他以白板紙為例,這一紙種大量應用于鞋類和襯衣的包裝,而現階段這兩類商品的生產線有很多已轉移至東南亞,進而導致中國白板紙需求出現停滯甚至是負增長。
近兩年箱板紙和瓦楞紙基本維持每年2%左右的增長,主要是受到國內網絡購物的帶動,快遞業的飛速發展,極大激發了中低強度紙箱包裝的需求。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1.4萬億元,同比增長32.1%,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達到12.4%,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出15.8個百分點。在這種情況下,箱板瓦楞紙的增長潛力還是巨大的,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仍能保持目前水平的增速。
盡管潛力巨大,曹振雷博士仍對中國包裝用紙的現狀表示擔憂。以箱板瓦楞為代表的國內包裝用紙普遍采用回收廢紙為主要原料。他比喻,如果把行業畫一個框,廢紙就如同在這個框內反復打轉,同時快遞業的興起縮短了紙箱的循環周期,纖維被反復利用,強度堪憂。“我去過很多工廠,他們告訴我,最快的情況下生產出的成品紙只需45天就會被回收重新抄造。”
曹振雷博士分析,這意味著目前我國一年5000萬噸左右的國內廢紙回收量,是由遠遠少于這一數量的成品紙重復回收再利用得來的。如果在抄造的過程中不添加原生漿以增添纖維強度,那么包裝用紙的質量也就難以保障,直接影響到包裝內的產品在物流配送過程中的安全性,終端客戶未來可能就會尋找其他包裝材料作為代替品,而這個問題還沒有引起造紙界的足夠重視。
“我提出過一個“炒土豆絲”理論:第一遍炒,土豆絲是脆的;第二遍炒,勉強還能看見絲的形狀;到了第三遍,就變成土豆泥了……造紙也同理,廢紙反復抄造,纖維越來越碎。”很多紙廠為了增加紙的強度,大量加入淀粉,可這樣生產出的包裝紙被再次回收利用時就會增加污水處理的負荷。因而曹振雷認為,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纖維,即便是有最先進的造紙生產設備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今年四月,中國通過了《關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曹振雷博士表示,如果真的禁止進口混合廢紙,將會使再生纖維在質與量存在嚴重缺口的問題更快浮上臺面。
對此他給出的意見是,“如果中國包裝紙生產的過程中,能夠添加10%-15%的原生漿,就能使這個框里行程良性循環”。但他同時強調,以目前中國包裝用紙的體量粗略估計,這個比例意味著需要添加600-900萬噸的本色原生漿,而全球何來如此龐大的供給量可能是下一步造紙行業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他提出,有遠見的包裝用紙生產企業,應該從纖維質量上著手,通過逐漸提高原生漿的比例提升產品質量,甚至考慮自身去開發原生漿的資源以保障纖維原料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