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竹紙開始出現在公元六至十世紀的隨唐五代時期,在南方產竹地區,竹材資源豐富,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展。
明·宋應星的著作《天工開物·殺青》第十三·造竹紙中就有詳細的記載:"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當筍生之后,看視山窩深淺,其竹以將生枝葉者為上料。
宋元明清時期,竹紙特別盛行,清末數量也特別大。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而造出的紙必然很細密勻稱。故南宋時期是我國南方已盛產竹紙的發展時期。王安石、蘇東坡等都喜歡用竹紙寫字,認為竹紙墨色鮮亮,筆鋒明快,當時受到許多文人墨客的仿效,從而促進了竹紙的發展。到了明代,我國用竹子手工造紙的技術已臻完善。
現代化傳承
今天竹子制漿造紙技術已很成熟,專家認為,竹子是最好的造紙原料,適宜于制造中高檔紙。據專家分析,竹材具有:纖維細長結實,可塑性好,抑菌等特點,是制漿造紙的優質原料。
利用竹子生長快、周期短、可再生,一次造林,年年受益的特點,培育優質豐產竹林,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建立林紙一體化的竹漿生產基地,已成為我國制漿造紙工業得以持續發展,減少紙及紙漿的進口,進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我國紙板產量和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為了滿足市場需求,每年不得不花費幾十億美元的巨資進口紙漿和紙產品。木材資源短缺,但我國擁有世界最豐富的竹資源。因此,專家們提出,以竹代木,制漿造紙,是解決我國木漿短缺,促進紙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竹漿造紙意義重大
為了造紙,我國每年不知要砍伐多少本已稀缺的樹木;為了造紙,我國進口木材,居進口商品用匯第三位。調整我國紙業原料結構已迫在眉睫,大力發展竹漿,以取代木漿是解決我國紙業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比較現實的方法,以彌補我國目前中高檔紙漿的巨大缺口,還可保護生態。此外,用竹漿代替木漿也是生態保護的迫切需要。
認真執行國家發改委《造紙產業發展政策》,穩步推進《全國林紙一體化工程建設“十五”及2010年專項規劃》的實施,在認真調查研究和科學認證的基礎上,搞好竹漿造紙項目的規劃和立項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