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網訊,中國的木版水印有兩大最高技藝:饾版和拱花,很多雕版藝人宣稱自己修成了這兩大秘笈,但迄今為止,唯一讓這兩大技藝合體、讓木版水印饾版拱花作品重現的,只有隱居于西子湖畔的黃小健。2006年,黃小健憑借精湛的手藝獲評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此同時饾版和拱花結合的這項杭州雕版印刷術也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所謂饾版印刷,就是按照彩色繪畫原稿的用色情況,經過勾描和分版,將每一種顏色都分別雕一塊版,然后再依照“由淺到深,由淡到濃”的原則,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所謂拱花,是一種不著墨的印刷方法,以凸出或凹下的線條來表現紋理,讓畫面呈現出浮雕效果。
初見黃小健時,是在一個老式小區門口,兩邊的建筑是清一色的民國范兒。黃小健說:“這地方,是民國初期傳教士建的教會醫院,老杭州俗稱‘麻風病院’!”黃小健的家兼工作室,就在這“麻風樓”其中一棟的二層。
踩著咚咚作響的木質樓梯上到二樓,最東邊的公共陽臺上堆滿了或長或短的木板,它們就是制作饾版雕版的原材料:黃梨木,旁邊緊挨著的屋子就是黃小健的家。他說:“做饾版用到的木料比較多,家里施展不開,就堆放在這兒。”
黃小健的家是一間十幾平方米的老屋,八仙桌上堆放著的《十竹齋箋譜》《十竹齋書畫譜》《蘿軒變古箋譜》等書稿。黃小健說他是一個戀舊的人,身處在這老物件營造的空間,會睹物思人。也許,正是因為這種戀舊的性格,他才能躲進小樓成一統,挖掘、守住并發揚饾版和拱花這原本已失傳的手藝。
黃小健演示如何制作木版水印饾版拱花作品。他取出一張雁皮紙,這是一種半透明的白紙,覆在一本畫冊上,左手用一把小起子將紙壓住,右手握著一只筆尖細如針尖的毛筆,輕蘸墨汁,開始臨摹畫稿,十幾分鐘后,《十竹齋箋譜》中的一幅便躍然紙上。
有朋友想幫忙代購黃小健的雕版,卻被黃小健回絕了:“我到現在雕出了一千來塊雕版,對一個雕版藝人來說,可能足夠多了,但一塊雕版就是雕版印刷術的一個基因切片,而我想要繪制的是整個雕版印刷術的基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