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前段時間最火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大家都熟悉。可你知道嗎,《人民的名義》小說印刷用紙就是我們這條6號文化用紙生產線生產的。”近日,在寧陽縣某造紙企業的生產車間,企業項目總監自豪的告訴記者。
“6號生產線見證了我們廠40多年來的風雨發展歷程!”據介紹,這是企業最早建設的一條生產線,當時主要生產低克重的文化紙,后來由于設備配置低,紙品質量差、檔次低,服役20多年后,最終為市場所淘汰,“閑置了十多年,廠房都快當倉庫使用了。有時其他生產線上用什么零部件,就來這條線上拆卸。”
市場就是指揮棒、紅綠燈。隨著近兩年造紙行業市場回暖,以及與山東大學、山東造紙裝備研究中心等科研機構的合作深化,技術積淀,該企業于去年7月份啟動6號文化用紙生產線技改項目,這也是公司智能改造提升計劃的首次嘗試。
“這條生產線技改后的定位就是生產高附加值的紙種。”項目總監介紹,以此為出發點,他們對生產線打漿、流送、成型、脫水等各系統環節進行了全面改造提升。
“原先6號線生產70克、50克等不同克重的紙張,全憑人的經驗進行調控,造成每批紙張的克重可能都不一樣。”這次改造,他們新上了掃描架定量控制系統,將原來手工調節紙品改為全自動電腦定量控制,從而保障紙張克重的恒定性。
類似的技改亮點還有很多,比如將原先的開放式壓軋改為復合式壓軋,騰出的壓軋設備占地空間用來增加烘缸組數,這樣既提高了車速,又增強了烘干能力,紙面更加平滑細膩,智能化改造讓企業蝶變。
今年2月份,6號文化用紙生產線完成技改,一次性試車成功并投入使用。智能化改造后的生產線,可生產40—400克重不同規格和品種的紙張,車速由原來的150米/分鐘提升到450米/分鐘,產量由原來的年產7000噸一躍增加到20000噸以上。同時,由于生產流程優化,設施設備完善,產品萬元產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近50%,實現了產能效益和環保節能雙提升。
“它就是我們企業眾多生產線中的特種兵。”該公司董事長對高配置、高性能、高技術含量的6號線如是評價,“比如高克重的紙張,有的線無法生產,它就可以,或者是其它線可以生產的紙種,但它生產出來的質量更好。”正是憑借“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比較優勢,公司贏得了客戶的信賴,獲得了《人民的名義》小說印刷用紙的訂單。
智能化改造讓6號文化用紙生產線煥發新生,更為公司轉型發展開拓了新路,公司還計劃下半年再實施污水處理和廢紙脫墨兩個技改項目。所有項目竣工達產后,公司年漿紙總產量將達到40萬噸,稅收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