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的發明對人類的文化傳播、思想進步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紙出現以前,人類曾經使用過許多材料來寫字記事。最初是把文字刻在龜甲或獸骨上,叫做甲骨文。商周時代,人們又把文字鑄在青銅器上,或者刻在石頭上,叫做鐘鼎文、石鼓文。到了春秋末期,人們開始使用新的書寫記事材料,叫做“簡牘”,“簡”就是竹片,“牘”就是木片。把文字寫在竹片、木片上,十分便捷,可是連篇累牘,十分笨重。當時,也有用絹帛作書寫材料的,但絹帛價格昂貴,一般人用不起。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行業的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集行業資訊、在線交易、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B2B平臺。幫助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幫助企業降低采購成本,抬升企業利潤空間;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高企業競爭力。
伴隨著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不斷地在尋找新的書寫材料,最終發明了理想的書寫材料,那就是紙。范曄所著《后漢書·蔡倫傳》中記載,東漢和帝時代的宦官蔡倫,利用擔任尚方今的機會,于元興元年(105年),最早發明了紙,獻給朝廷。《蔡倫傳》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敞布、漁網以為紙”。記載說明,蔡倫當年是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漁網作原料制造紙張。因此,一些學者把蔡倫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近幾十年的一系列考古發現,卻對“蔡倫造紙”一說提出質疑。
1933年夏天,考古學家黃文弼受國民政府教育部派遣,率西北科學考察團至新疆考察。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里,首次發掘出一片西漢紙。黃文弼在發掘報告中對這張紙做出如下描述:“麻質,白色,作方塊薄片,四周不完整”,“質甚粗糙,不均凈,紙面尚存麻筋,蓋為初造紙時所作,故不精細也。”在同一遺址中還發現有漢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的木簡,因此,黃文弼認為該紙當為西漢時期的文物,比“蔡倫造紙”早了一個半世紀。
羅布淖爾紙的發現轟動一時,為“蔡倫前有紙說”首次提供了實物證據。但不幸的是,西北考察團文物在武漢舉辦文物展時,遭遇日本飛機轟炸,所有展品全部被毀,其中也包括這張麻紙。
此后,甘肅、陜西又相繼出土了金關紙、中顏紙、馬圈灣紙等西漢古紙。針對長達大半個世紀的爭論,2010年7月出版的中國考古界最權威的著作《中國考古學·秦漢卷》,根據20世紀以來的考古發現指出,“早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已創造出了麻質植物纖維紙。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在陜西、甘肅、新疆等地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中發現西漢不同時期制造的古紙,從而引起了造紙起源問題的大討論。”編著者最后得出結論:“早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我國已經有造紙技術,而且應用于包裝、書寫和繪圖等領域,比東漢蔡倫造紙早兩三百年。”
無論這場爭論的結果如何,從大量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新疆各地很早就開始使用紙張。1908年,斯坦因在和田城北100多公里的麻扎塔格山一座唐代寺院中發現了一個紙做的賬簿,上面記載著在當地買紙的情況,“十一月十三,出錢陸拾文,買紙壹帖、供文歷用。十二月初一,出錢壹百壹拾文,買紙兩帖、帖別四十五文,筆兩管管別十五文,抄文歷用。正月十四,出錢壹百文,買白紙兩帖,帖別五十文,糊燈籠三十八個,并補貼燈面用。”據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公元七世紀,當時紙在新疆的使用十分普遍,價格也相當便宜。由此可以判斷,新疆最遲在唐代就出現了造紙術。
新疆本土最有代表性的無疑是桑皮紙。現和田地區博物館還收藏有用桑皮紙書寫的唐代于闐文的文書、藏文的唐代文書以及波斯文的文書,經考證為宋元之物,這說明和田地區使用和制作桑皮紙的歷史至少有1000年的歷史。
明清時期,桑皮紙的使用已經非常盛行。目前保存在和田地區博物館內的桑皮紙文物,有很多是明清時期的紙張,如殘存的清代桑皮紙文書、民國時期的桑皮紙鈔票。這表明過去新疆各地曾普遍使用維吾爾族群眾生產的桑皮紙。
1856年的《新疆圖志》中記載:“咸豐中,和田始蒸桑皮造紙,韌厚而少光潔,烏魯木齊、吐魯番略變其法,雜用棉絮或楮皮、麥稈糅合為之。”從記載中可以看到,到了清朝末年,和田桑皮紙傳入了烏魯木齊、吐魯番。在那里,工藝流程發生了明顯變化,改為用棉絮、麥稈做原料。
1900年10月,斯坦因第一次到和田地區考察時,在一個叫“托萬巴扎”(下巴扎)的村莊看到當地維吾爾族人用桑皮造紙的工藝:“路過幾個露天的造紙作坊,紙是用桑樹皮制成的稀漿均勻地鋪在小篩般的簾屏上晾干而成。”
和田桑皮紙中的上等品是過去新疆官府中公文用紙的唯一來源。一直到民國時期,新疆各地官府中都用和田桑皮紙書寫公文、典籍,這些紙基本上成為了清代新疆衙門里的公文用紙。由于紙質較粗糙,所以在使用前需要用和田玉將紙打磨平整。當時各地的衙門里都雇有書童,職責是專門用玉石打磨桑皮紙,使其平滑柔軟,然后用木板刻成的模板在紙上印上格線。民國時期,新疆地方政府甚至還發行過用和田桑皮紙印制的鈔票。
剪紙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之一,我國最早的剪紙實物同樣出自新疆吐魯番古墓中。由于紙質物品的保存極為困難,故流傳下來的剪紙實物并不多,現收藏于自治區博物館保存完好的北朝時期的剪紙實物,就是中國乃至世界最早的一批剪紙藝術品。
1959年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303號一幅團花形剪紙,不僅保存非常完好,而且構圖對稱、畫面均勻、線條流暢、美觀大方,完全可以和現代民間剪紙藝術相媲美。這幅剪紙為圓形,呈土黃色。中心圖案為八角花形,依次向外為兩圈菱形花紋,交叉錯落,排列有序;再向外圈為梯形紋組成的三角形邊飾。整個剪紙圖案層次分明,變化繁復,頗有韻律感。這幅剪紙為折疊后一次剪成,造型簡潔,刀法精練,具有古樸濃郁的民間風格,洋溢著歡快、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中,還發現了很多北朝至唐代時期的剪紙實物,主要有對馬團花剪紙、對猴團花剪紙、對蝶團花剪紙、幾何紋團花剪紙、人形剪紙等。專家認為,這些剪紙藝術作品應該是1500多年前心靈手巧的吐魯番女子精心裁剪而成。從這些出土的剪紙也可以反映出,當時紙張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不僅十分普遍,而且剪紙藝術也十分成熟。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行業的大數據共享服務平臺,集行業資訊、在線交易、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B2B平臺。幫助企業拓寬銷售渠道,提升企業品牌影響力;幫助企業降低采購成本,抬升企業利潤空間;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提高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