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著名國畫家李可染曾說:“沒有好的宣紙,就作不出傳世的好國畫。”一張宣紙從投料到成紙,需要100多道工序,而決定宣紙成敗的就是撈紙這道工序,宣紙的好與壞、厚與薄、紋理和絲絡就全在這一“撈”上。周東紅就是安徽一名撈紙工,國內不少著名的書畫家都點名要他做的宣紙。“我撈的每一刀紙誤差都不超過一兩,這就是我的手藝。”周東紅說,30年來,他忠誠于宣紙事業,用行動踐行著人生夢想。2017年2月,周東紅榮登“中國好人榜”。
撈紙工的工作簡單來說,就是站在撈紙槽外,不停地做重復性的肢體屈伸動作,類似的動作從早到晚,不得間斷。因為,水槽中的紙漿不等人,“嬌氣”的紙漿錯過最佳時間,便會沉淀、變質。最苦的還不是身體關節的疼痛,到了夏天才是大伙最難耐的時候。溫度高達40多度的撈紙作坊中,沒有任何空調設備,雙手浸泡在混合野獼猴桃汁液的紙漿中,手部霉爛成了夏天的“主旋律”。“每年從6月份到9月份,老周的手沒一塊好皮。”周東紅的妻子張曉霞說,丈夫的手從指間一直爛到手腕,最嚴重時甚至能看到紅兮兮的肉中的白骨。
在很多人眼里,過了夏天也許撈紙的工作環境會有點改善。“冬天他的手紅腫得像包子,還流膿。”張曉霞沒好氣地抱怨,“就因為這雙手,女兒從小到大我都不敢讓他抱,生怕細菌傳染給孩子。”“不管是爛手,還是凍瘡手,都必須下水。”周東紅斬釘截鐵地說,遇到零度以下的糟糕天氣,還必須先用錘子把紙槽中的冰塊砸開再下手,為的就是不讓撈紙手感“生疏”。在周東紅同事看來,“吃大苦、耐大勞”是大家對他的一致評價。
在公司新產品研發、新技術試制的過程中,周東紅每一次都不辱使命。他參與了宣紙郵票紙的生產試制,為我國成功地發行宣紙材質郵票奠定了基礎,填補了郵票史的一項空白;他為公司撈紙簾床以塑料替代芒稈尋找材料,并獲成功;為撈紙機械劃槽、紙藥桶替換等技術革新獻計獻策,帶頭試制,為宣紙生產節約了人力物力。如今,公司又設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老師傅”周東紅當仁不讓地成為“宣紙紙帖壓榨技術研究與開發”課題小組組長,正帶領小組繼續攻克宣紙行業中險關、難關,創造新的“紙上奇跡”。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產業鏈B2B共享服務平臺,集行業資訊、紙張行情分析、在線交易、集中采購、競拍、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服務平臺。實現了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高效連接,從而推動行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助力國內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為行業企業提供解決融資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