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引未來訊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曾有力地推動了人類文明進程。
到了現今,這種古老的造紙術已被快速精確的機械所替代,古法造紙逐漸衰落,但是在洋縣龍亭鎮的蔡倫墓,還能看到這種古老的蔡倫造紙術,堪稱目前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古法造紙術。而這里正是造紙術的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蔡倫造紙術近年也被洋縣申請為省級非遺項目。
早在1957年,洋縣蔡倫墓被陜西省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又被設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蔡倫墓非遺傳承工匠們重復著搗漿、撈紙,續寫著蔡倫的傳奇故事。
蔡倫造紙共有十幾道工序,每道工序里又有許多細小的環節,總的加起來共有七十多道工序。造紙選用龍亭鎮豐富的構樹皮為主要原料,將其分扎成小把浸泡,待充分軟化后,蒸出樹皮蒸熟的清香味兒,趁熱充分碾壓,提起抖落表層粗皮渣子,這就是除青皮。再用白灰漿堿化腐蝕,而后蒸煮漂洗,這樣就完成了整個生料加工過程。
接著就是熟料加工,生料加工過的構樹皮被稱之為“穰”。把穰分成小撮,用木碓砸成薄厚均勻的片狀,這道工序被稱為搗料。
砸成片后,再卷成卷,疊成層,在砧木上切割,便于下一步搗漿。
把切好的料倒入石槽中,加上適量的水,用木質的工具使勁翻搗成糊狀,這就是古老原始的搗漿法。
搗好的漿就要倒入紙槽中開始撈紙了,用紙簾在漿槽中輕輕一蕩,濾掉水便剩下一層薄薄的紙漿膜,紙匠們就能抄撈出一張張水淋淋的紙。紙張的厚薄完全取決于紙匠的控制水平,輕蕩則薄,重撈則厚。為得到一張薄紙,古人總結出了“柔輕拍浪”“持簾迎浪而上”“抄漿著簾的一瞬間震動紙簾”這三要素。香港《大公報》社長王國華先生在參觀后,現場題了兩個字:“神奇”。
幾千張紙膜疊在一起,像一堵墻,垂直整齊,稱“紙岸”或“紙墻”,將水分擠壓出來,第二天就得到硬朗的紙塊。再分開刷貼到墻上晾曬,曬干后就是我們使用的紙。
蔡倫墓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定期免費開放,邀請在校學生來參觀造紙,向孩子們講解蔡倫的故事,演示造紙古技術,形象展示出千年造紙深厚的文化底蘊。今年以來,就有南街小學、龍崗中學等十幾家學校上千名學生來參觀造紙,緬懷先賢,當地人用這一古老造紙術的傳承來奠基我們偉大的發明家蔡倫,這是當地人的驕傲,更是民族的驕傲!
“紙引未來”是造紙印刷包裝產業鏈B2B共享服務平臺,集行業資訊、紙張行情分析、在線交易、集中采購、競拍、倉儲物流、供應鏈金融為一體的產業鏈服務平臺。實現了需求側和供給側的高效連接,從而推動行業供給側的轉型升級,助力國內產業競爭力的提升;為行業企業提供解決融資難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