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科技的發展,從上世紀末八十年來,出現在印刷領域的新技術層出不窮:數字印刷、CTP出印版、ERP管理軟件、電商、RFID(智能化標簽)、膜內標簽、AR(現實增強技術)、VR(虛擬增強技術)、3D打印、機器人在生產中的應用,一波接著一波,應接不暇,物聯網無疑是近段時間受到業內關注的又一亮點。毫無疑問,技術領先是企業占有市場的重要法寶,但無數案例告訴我們,欲速不達,踩準步點、量力而行才是成功的基礎,否則,挺有可能由引領技術進步的先鋒成為壯烈獻身的先烈,前車之鑒當引為戒。
什么是物聯網?
希冀布局物聯網,當然首先得了解什么是物聯網。百度對該詞條的解釋是:“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發展階段,其英文名稱是Internet of things(IoT)。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其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其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聯網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等通信感知技術,廣泛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稱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和應用。因此,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2.0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
上述文字至少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以下數點:
其一、物聯網是互聯網的應用拓展,其目的是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便利,實現物物相連。
其二、將物聯網稱之為“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其創造的效率與效益不可低估。
其三、“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那處于起步階段的印刷物聯網應該選擇怎樣走,又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什么,值得我們去嘗試與思考。
印刷需要物聯網來促進發展
1978年改革開放后的近四十年時間里,中國的印刷業發展得很快,從當初的出書周期長、“北書南印”一躍成為世界印刷第二大國,產能顯現過剩,與不少行業一樣,“去產能”成了當前的一項重要工作。
中國印刷業的發展有個明顯特點,那就是緊跟國際市場發展步伐,十分注重技術進步,上世紀九十年代的“鉛(印)”轉“膠(印)”階段、數字印刷的起步階段是這樣,跨入新世紀后在ERP管理軟件的應用、印刷+互聯網、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環節上同樣如此。為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印刷企業普及應用物聯網也必定如此,由點到面,由實力強大的領軍型企業逐漸地擴展到中小企業。
作出如上判斷,是基于市場的客觀需求與企業滿足上述需求的主觀可能這兩方面:
從市場的客觀需求看:伴隨著個性化定制的日漸增多,印刷訂單正由歷史上的一統化、大印量漸進地轉為小印數、碎片式,面對巨量的個性化訂單,依靠網絡來組織生產與安排流通成為必需。
最先感知這種狀況的當屬數字印刷企業,一家較早應用電商渠道承接業務的老總體會頗深:在碎片式訂單處于有限數量時,企業還能憑借管理者的大腦并運用電腦輔助有序地控制生產進程與組織物流發貨,一當個性化訂單突破到一定的量,無論是物料配發還是生產環節間的銜接、最終產品的客戶送達都難以只憑記憶來完成,條形碼識別成為組織生產的必需手段,這可以稱之為物聯網的初級階段,差別僅在于管轄的產品鏈長度。
從企業滿足上述需求的主觀能力看:如果說在ERP管理剛推行時,生產工人對電腦指揮生產、控制進度還持排斥態度,感到受制于電腦,但時至今日,無論是軟件開發能力或是員工接受程度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延伸此一系統,進一步強大這一系統的能力,由電腦負責起從訂單承接到物流派發的全過程應該說已經不是一件難事。
既然主客觀條件都已具備,既然物聯網的應用可以減少過程中的差錯、降低管理費用、提升全流程效率,那企業又何樂不為?又何必不在ERP的基礎之上、以產品作為主角、通過智能化的網絡來管理企業?
有財力的企業應該敢當排頭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物聯網在印刷企業的應用同樣需要有大企業來引領,因為他們有能力承擔起這塊前期開發成本,有能力承擔可能發生的開發風險。
物聯網究竟應該涵蓋哪些范疇?物聯網怎樣“通過智能感知、識別技術與普適計算”“應用于網絡的融合中”?物聯網能否幫助企業實現印刷耗材的零庫存?完成的產品如何確保以最快的速度送達客戶手中,既可以減少倉儲面積又可以盡快回籠資金?伴隨著機器人上崗的逐步增加,智能化的生產軟件能通過物聯網的有效調度組織起生產?所有這一切都應該是物聯網開發過程中加以思考與解決的問題。萬事開頭難,在沒有成熟經驗的狀態下,先吃螃蟹的對象無疑存在著較大的投資風險,也存在著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這就需要有膽略的領導與能夠承擔起風險的先行者。
2016年成功登陸新三板的浙江茉織華印刷公司在建設新廠的過程中按照物聯網要求在庫存管理上邁出了第一步,龐大的倉庫從底層貫通至四層廠房,貨架高聳但井井有條,無人駕駛的升降機按照條碼指令穿梭于庫位,或取出材料送至生產車間,或堆放已經裝箱完成的產品等待物流發運,讓人嘆為觀止。整個倉庫雖則寥寥數人,但一切盡在掌握中,較之人工管理更為清晰。假以時日,聯網單元的不斷增多,該網絡所涉及的領域能夠越來越趨完善,效能的體現也就更為清晰。
事實上,進入2016年后,通過上市公司公告,我們看到印刷圈中已經上市的美盈森、勁嘉、合興包裝、奧瑞金、新通聯等公司都已著手布局物聯網,這么多上市公司的涌入,除了他們具有資金優勢外,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物聯網確實已經成為智能化時代互聯網延伸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希望這些行業的先行者能夠為后人提供經驗,通過實踐摸索出一條經濟實用的物聯網應用之路。
物聯網需要大數據分析支撐
物聯網除了幫助我們提高效率、節約成本,積累起來的數據同樣是不可多得的資源,用好大數據,做好相關分析,可以讓原本呆板的數字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幫助我們提升管理水準。
具體來說:做好對使用材料的數據分析,可以從中篩選出性價比最高的供應商;對生產過程的數據進行分析,可以看到工藝改進的可能,節約成本的空間,也可以從中看到員工工作責任心的強弱;對物流數據展開分析,可以看到一段時間內市場的變化與拓展空間;對業務數據展開分析,可以看到不同產品的毛利率,根據產能尋求新的擴張點與舍棄掉部分低端客戶;對資金回籠數據展開分析,可以了解到客戶的信用與資金狀況,防止壞賬;……所有這一切,關鍵是領導要把數據當作資源,要有懂業務的對象對數據展開分析,讓數據產生效益。
把兩位英國教授書寫的《大數據時代》一書翻譯推薦到國內來的周濤先生,他所在團隊的首席技術官認為:“大數據的作用就在于從數據角度幫助企業進行決策”,這是完全正確的。但也有專家歸納了大數據的四個特點:1)體量巨大(Volume);2)類型多(Variety);3)價值密度低(Value);4)處理速度要求快(Velocity),這些特點也就決定了大數據的分析處理工作需要有能人、專家,需要他們憑借慧眼識貨,通過對數據的篩選,從繁雜無序的數字中通過整理分析尋找到對企業有用的東西。
總之,從認知物聯網到運用物聯網還需要時間,需要我們去消化吸收,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從積累數據到利用好這些數據同樣需要我們通過實踐,去體會與感悟,用好物聯網數據,無疑是錦上添花。
中小企業關注物聯網的發展比搶先進入來得重要
俗話道:春江水暖鴨先知,原因在于鴨子常年待于水中,自然最先感知水溫的變化。大企業率先試水物聯網,同樣是基于他們的需求、對物聯網的認知與雄厚的資本力量,讓他們有可能在現有認知的基礎上去開展入門階段的工作,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對于絕大多數的中小印刷企業由于囊中相對羞澀,缺乏相應的技術人才隊伍,就應該更多地關注物聯網的發展,而不是輕易試水。
有前車之覆可供借鑒:
電商在業內熱鬧非凡,印刷+互聯網當然是方向,但從襁褓中的胎兒長大成為一個可以自立的青年,這中間的投入可想而知。龍櫻網、涂書網等不少已經夭折的網站并非是他們當初選擇的方向不對,而是入門的時間尚不成熟,他們還缺乏相應的能力與經濟實力,以至參與了,嘗試了,但終究難成氣候,以至折戟沉舟,龐大的前期投資只能打水漂。這告訴我們,即便方向對頭,時機未到也未必就能成功。
大型數字印刷設備在短版圖書印刷領域應用的情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這樣,近二年來新進入這一領域的企業不在少數,投資動輒上千萬,但至今能夠盈利的企業還屬鳳毛麟角。短版圖書的印刷使用可以按需組織生產的數字印刷設備當然正確,這樣做可以有效減少預造貨對資金的占有,降低出現適銷不對路狀況可能導致的市場風險,但鑒于相對較高的制造成本,要想在現時為企業帶來利潤就顯困難,一哄而上,對那些指望短期內即能帶來利潤的企業勢必是一場不小的災難。
那在RFID的開發應用上、在3D打印上、在VR開發上、……,每項新技術的出現總有不少企業蜂擁而上,生怕落后失去市場,但結果無疑有成功者,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入場過早或力所不逮無奈選擇退場。
量力而行適度應用漸趨規模
綜上所述,筆者的建議是:物聯網正處于引入期,作為領軍型企業的印刷圈上市公司理所當然地應該參與試水,引領行業向前發展,并通過實踐積累經驗,為中小企業今后踏入物聯網提供經驗,減少無謂投資。對于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更多的應該是關注互聯網的延伸發展,積蓄力量、選擇時機、踩準步點、適度介入、漸趨規模。
所謂積蓄力量、選擇時機是指看準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后,通過招聘或培養相應的技術人員,根據自身需要與財力在適當的時候擇機介入。在時機尚不成熟的時候,盲目跟風,勢必增大投資,提升風險。
所謂適度介入、漸趨規模是指中小企業在物聯網應用上不必一味追求大而全,完全可以從某一個相對成熟的局部起步,而后伴隨著熟練應用漸趨擴展,這樣風險小而效率高。所謂“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就是強調要從企業實際出發。
期待著試水企業的成功,期待著成功企業在適當的時候貢獻自己的經驗,為行業發展提供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