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今天的我們來說,活字印刷似乎更像一種近乎遺忘的技術。昨天,西安東郊一家少兒書畫學堂,一場別開生面的“活字印刷”體驗課,讓沉寂千年的活字“復活”,也讓孩子們在了解漢字起源的同時,體驗了一次千年印刷工藝。
體驗課上,老師洪煒先帶著大家認識畢昇:“他在發現雕版印刷術存在不足后,開始改良印刷技術,最終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第一個環節要造字——先用木頭,做出一個個規格統一的單字,將其分類放在木格里。這一步需要由專業人員來完成。在一排排整齊擺放的活字架上,孩子們開始挑選活字。這些活字,是可以移動的,用木頭或膠泥作為材料,由于活字字模與呈現在紙上的文字正好相反,孩子們需要先辨別出每個字的模版。
10歲的胡睿珊選了一首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選好了的活字,得重新組合,排列在字盤內,再開始涂墨印刷。
“第一步是制版,第二步是涂墨,這是關鍵一步,輕不得,重不得。”洪煒手把手的給大家教,用鬃刷在一個個活字上刷好墨,“墨和水是有比例的,太濃,容易暈開,太淡,就印不上了。”
等到墨均勻涂開后,再把宣紙鋪在活字版上,用撲子按壓敲打,用力要勻稱。這是個細致的活兒,看似簡單,其實需要很大的耐心。幾分鐘后,胡睿珊開始將宣紙一點點地掀起來,“好緊張、好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