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2月1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王選病逝。提起王選,大家應該不會陌生,他被譽為“當代畢昇”。他長期致力于文字、圖形和圖像的計算機處理研究,他所領導的科研集體研制出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推動了我國報業和出版業的跨越發展。
1991年至1994年,王選帶領北大科研集體刻苦鉆研,引發了報業和印刷業的三次技術革新:告別報紙傳真機,直接推廣以頁面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致使中國報紙的質量和發行量大大提高;告別傳統的電子分色機階段,直接研制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引起一場彩色出版技術革新;告別紙和筆,采用采編流程管理的電腦一體化解決方案。
歷史的發展規律可以帶領我們一窺未來的趨勢。印刷業向電子化的重心轉移可以同古代記憶術、印刷術此消彼長的趨勢類比。
在古代,由于印刷術沒有普及,人們只能通過記憶的方式來儲存和傳播知識,記憶術曾在古希臘、古羅馬文化中被供奉為一種神圣的能力。有一種記憶宮殿的方法,在許多小說中都有提及。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個的房間,將所要記憶的事情按照順序放置在每個房間里,回憶時可以通過房間順序順利地將事情回想起來。小說《漢尼拔》里連環殺手漢尼拔·萊克特就利用記憶宮殿長期儲存了對復雜病歷的鮮明記憶。而印刷技術的普及,令思想得以跨越時間、空間海量傳遞,也令記憶術黯然退出歷史舞臺。
而電子讀物的崛起會不會也令印刷術黯然失色?出版發行了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報紙《勞埃德船舶日報》、244歲“高齡”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80歲的《新聞周刊》都停止了紙質發行……許多報紙讀物都推送了電子版閱讀,紙質版的發行量大幅下滑。
電子讀物作為一種當今最具潛力的文字載體將把我們帶入一個全新的模式當中。不僅是報紙書刊的電子化,還有學校開設電子書包班,學生在平板電腦上聽課做作業,完成全部的學習過程。閱讀的便利性大大提高,但由此也帶來了碎片化閱讀、思考不深入、視力損傷、注意力分散等問題。或許在未來,“記憶術”只是作為電子讀物中一個不起眼的歷史詞條出現;“思考”似乎變得沒有必要,因為天下書籍觸手可得。未來的我們,沉浸在信息爆炸的電子世界中,獲取知識顯得那么容易,但卻有點無所適從。